金沙江水電被叫停之后,社會各界普遍加強了對中國水電開發的關注。一些本來就反感水電開發的人士和組織,也乘機加大了污蔑中國水電發的宣傳力度。例如,某報紙 7月13日頭版頭條的一篇名為《開發水電是唯一的脫貧之路嗎?》評論文章(下稱原文),就是一個污蔑水電開發的典型。
原文一開頭就說“一些地方極力推動水電開發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開發水電能夠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幫助群眾脫貧。有的地方甚至把開發水電當作發展經濟、改變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并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但是,水電開發真的是對當地群眾有百利而無一弊嗎?從國內外的一些案例來看,情況未必如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評論者的評論文章很有技巧,它不是直接回答“把開發水電當作發展經濟、改變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這個命題是否成立的核心問題,而是以一個“但書”把問題轉換成了“水電開發真的是對當地群眾有百利而無一弊嗎?”。然后再用從“一些案例來看,情況未必如此”來對但書進行否定。一般的人稍不留意都會以為,評論者已經用案例否定了“開發水電當作發展經濟、改變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這個命題本身。然而,只要能理清評論中的各種邏輯關系,我們就會發現文章中的論據并不能否定,一些地方確有“把開發水電當作發展經濟、改變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為,一些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都是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高山峽谷,對他們來說水電開發常常就是脫貧的唯一道路。
例如,我國的怒江地區,解放50多年來當地人民嘗試過了各種各樣的脫貧方式,但是,至今當地很多群眾仍然沒能擺脫貧困。然而,如果能進行水電開發,當地的水電資源,每年可以產生相當于5000萬噸原煤的水能。等于每個移民每年可以貢獻1000噸原煤。而現在當地5萬移民在陡坡上進行艱難的農業耕種的年平均收入,還不到3噸原煤的價值。也就是說,一旦發揮了怒江的水能資源優勢,至少可以提高當地的勞動生產率三百多倍。
對于怒江這樣已經被50多年的社會發展實際反復證明了的實例,評論者當然找不出否定的理由。但是,評論者的本意又不想告訴公眾水電開發確實就是“某些水能資源豐富地區脫貧的唯一出路”這個有利于水電開發基本的事實。于是他就巧妙地用但書把問題轉換成為“水電開發真的是對當地群眾有百利而無一弊嗎?”。其實,對這個但書中內容的回答,根本就無需進行任何論證,因為誰都應該知道世界上根本就不會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事情存在。因此,評論者隨后所有的論證,都可以說是多余的廢話。
問題說到這里,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在再繼續討論下去了。因為隨后該評論文章中的很多敘述和論據,都是在討論關于“水電開發真的是對當地群眾有百利而無一弊嗎”的問題了。與回答水電開發到底是不是脫貧的唯一出路的問題,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從總體上看,水電開發可以成為某些落后地區脫貧的唯一出路,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由于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不同的社會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受益程度,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如果分配制度上存在缺陷,無論創造出多少社會財富也不能保證讓所有的人都脫貧致富。就是我們今天全世界都公認取得了巨大成果的改革開放,至今也還是有人沒能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不過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下一步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水電開發只能夠創造社會財富,它本身不可能取代社會的分配制度,確實不能保證創造出的財富最終能讓每個人都致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社會分配制度的優略,并不會影響水電開發可以創造出巨大社會財富,具有整體脫貧作用的根本屬性。在這一點上,原文魚目混珠的評論,確實能夠顯示出污蔑水電開發者的宣傳手段之高明。它可以巧妙地把社會上同情弱勢群體、痛恨分配不公的情緒,轉化成反對水電開發的力量。用分配制度上的個別缺陷,詆毀水電開發的整體脫貧作用。
然而,再高明的狡辯也難免會有漏洞。因此,原文中確實還有一些非常愚蠢的說法特別需要澄清。例如,關于資源開發利用評論者說“顧及全局和未來發展,利與弊孰大孰小?對資源的過分依賴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往往會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的惡果,如果我們過于依賴資源,就有可能掉入‘資源陷阱’”。這些敘述本來是別人在批評過度開發和依賴不可再生資源時候的一種說法。而我們的評論者也全盤照抄過來,稀里糊涂的用在了可再生的水電上。對于不可再生的資源(如煤礦開采)確實有“過分依賴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往往會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的惡果”的惡果。但是,對于可再生的水電等資源,情況則完全相反。
因為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就是,開發利用了并不會減少其資源量,而不開發利用也不能進行保存。因此,即使是過分依賴可再生的能源,不僅絕不會掉入任何“資源陷阱”,反而會取得非常突出的資源效益和生態環境效果。例如,挪威的電力99%以上都是來自可再生的水電,它應該算是世界上最過分的依賴水電的國家了。但是,工業化以來挪威不僅經濟發達生態環境良好,從沒有向地球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而且他們還把自己國土上的化石能源基本上都完整的保留給了后代。顯然,如果哪個國家能有幸掉進挪威這樣的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陷阱”,絕對是整個國家的造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