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賦改會”擬訂于2011年開征能源稅的消息一出,全島嘩然。政界、學界、業界、民眾的正反面意見于報章雜志與媒體間討論的沸沸揚揚,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能源稅議題?
開征能源稅的目的不外是以價制量,兼收反映污染成本之效。臺灣的原油消費99%以上仰賴進口,而2008年油價飆漲至每桶140美元以上的經驗更讓我們體會到,人民辛苦賺得的外匯就因為油價的飆漲而流入原油出口國。雖然金融風暴讓國際油價曾一度跌至每桶30美元低價,但隨著全球經濟逐漸觸底復蘇,國際油價漲勢再起,目前油價已經重回每桶80美元大關附近。油價高漲對經濟造成的陰影及對物價的壓力再度涌上人民的心頭。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還沒有確立復蘇,油價就已快速回升,萬一全球經濟正式邁入榮景并引發國際油價飆漲,對石油甚為依賴的臺灣又將如何自處。
更深層的問題是,近年來地球暖化問題越演越烈,影響層面及于全人類。雖然早在1992年6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即對154個簽署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規范,期使大氣中人為溫室氣體濃度維持穩定,避免氣候系統產生異變。惟自1994年3月生效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不斷上升,顯示會員國并未認真執行“公約”所訂減量目標。1997年12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于焉誕生。在“議定書”中,規范OECD、歐盟、俄羅斯等39個工業國必須在2008至2012年間將各國6種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比1990年低5.2%,惟能源消費大國拒絕簽字,遲至2005年2月方因俄羅斯的簽署而生效,且諷刺的是,身為發起國之一的美國迄今仍未簽署。然而,“議定書”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即將于2012年屆滿,為避免自然環境因人類疏于限制而持續惡化,各國擬于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希望屆時能夠制訂取代“議定書”的全球氣候協定,顯示著全人類已經逐漸意識到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急迫性。
臺灣雖不是“議定書”的簽約地,但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在環境的維護上理應盡一份心力,尤其今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讓臺灣人民感受到環境變遷的惡果后,大家更對環境保護與節能減碳的急迫性有更深刻的體會。然而吊詭的是,一旦提及開征綠稅(Green Tax),如能源稅、環境稅這些攸關個人切身利益之事,企業及民眾的反應則大相逕庭。反對聲浪不斷強調能源稅將提高企業經營成本,導致物價上升,抑制消費需求,造成經濟成長遲滯。固然,能源稅的課征將對能源密集產業造成影響,而在經濟尚未從金融海嘯后的景氣蕭條走出之際,當局欲通過能源稅的課征或訂下實施日程表,所遭逢的阻力自遠比承平時期來得大。然而,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能源稅的開征使得能源耗用對環境產生的污染成本得以較合理的反映在價格上,不僅具有節能效果,更能導正密集使用能源的一些消費型態,也能透過使用者付費的方式維護社會公平。加以,能源稅所引發的產業轉向效果,將帶動綠色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或為潔凈技術(Clean Tech)帶來商機,反而因此形成新一波成長動能,為經濟創造更大利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