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項目,已獲得國家測繪局的批準。秦嶺--淮河一線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我國南北方地理的自然分界線?;窗彩幸慌鷮<艺J為,淮安建立這一“標志園”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其成為“科普基地、人文景觀、城市名片”。(9月10日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南北標志園”于今年8月份獲得國家測繪局的批準,似乎網友們擔心“勞民傷財”的爭議該告一段落了。不過恐再生先建后批的爭議,因為在這之前從未聽說過“南北標志園”項目向國家測繪局提出報批?,F在不僅被獲準,而且還是依法按程序提出申請,且得到專家充分論證的,真不知先建后批是個啥程序?淮安方面就這么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萬一被否決了,納稅人的錢豈不要打了水漂?
不妨作一下回眸,早在2004年左右該市一批文史和規劃專家提出設想。去年8月28日,揚子晚報登淮安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消息后,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截至去年8月30日上午,共約15萬名網友參與網上調查,只有不到7%的網友表示贊同,很多網友擔心“明確劃分南北地理標志會造成南北對立”,且認為“工程建設勞民傷財”。
部分河南學者認為河南信陽更適合建設南北分界標志。到去年10月1日,媒體報道“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工程進展順利,建筑工人正在安裝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球。到去年12月31日,建設在古黃河上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建筑主橋已全部竣工。也就是說,去年年底全部竣工的項目,今年8月才得到國家權威部門的批準,即便是一邊動手,一邊報批,一邊論證,仍然是姍姍來遲的批準。如果是先批后建,恐怕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爭議了,畢竟一般情況下,經過專家論證和權威機構審批的項目具有公信力。
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回避問題于事無補。“南北標志園”先斬后奏需要說明原由,否則先例開了頭,國家法律還有何威顏?“擦屁股”未嘗不可,而且秦嶺—淮河一線成為我國南北方地理自然分界線已得到專家確認,淮安“標志園”可成為“科普基地、人文景觀、城市名片”,確實具有積極意義。不過,無論是淮安迫于輿論壓力或是其他原因補辦報批手續,還是國家測繪局覺得木已成舟,情有可原,就“下不為例”地補批一回,都應該向公眾實話實說,否則再生非議,豈不又造成被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