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前不久公開為煤炭辯護。
倪維斗說:我們現在只要談到生態和環保,第一意識就是遠離煤炭,“煤改電”,“ 煤改氣”都是要改掉煤,似乎用了煤就是不環保。煤炭不應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倪院士這番話的背景,是基于中國的能源結構,在貧油少氣富煤的根本國情下,中國的能源革命,難以完全拋開煤炭。即便是以
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加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能源消費也在快速攀升。
當頁巖氣、可燃冰等新的能源還沒有完成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之前,煤炭仍然是驅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第一能源,中國離不開煤,怎么利用煤,就成為了根本的能源國策。
好在,中國幅員遼闊,東西部人口分布極不均衡,西部能源富集而能源消費薄弱,東部人口密集環境承壓,這樣,實施能源的跨區域輸送,就成為基本格局。
京津冀是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全國資源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作為大氣污染的重災區,秋冬季節燒煤供暖是該問題的主要導因之一,整治傳統燃煤供暖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顆粒物,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
霧霾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京津冀地區的隱憂:能源結構不合理、清潔能源的比重偏低的現狀。因此,京津冀地區必須進行能源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產業所占比重,煤改電就是針對京津冀區域的針對性措施。
近端:煤要改掉
一個真正清潔的北京不僅僅在于能源輸送端污染減少,還應著眼于使用端的“無煤化”。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彭應登認為,農村地區的“煤改電”,不失為治煤降污的好辦法,相對薄弱的配套電網設施成為現階段推進中的瓶頸,亟待加強。
拿河北來說,因其環繞北京和天津,河北區位特殊且責任重大,其治霾之舉事關全局。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萬億元,人口超過7000萬,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和人口大省。要維持河北正常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運行,僅靠“限”和“禁”等非常規手段,客觀上難以持續。
河北省每年燃燒近2.7億噸標準煤,全年工業
鍋爐耗燃煤約9600萬噸標煤,占全省燃煤用量的 35%。去年,為了壓減煤炭消費量,河北省堅決推進了工業鍋爐的“煤改氣”。
前不久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市10月底前完成“禁煤區”建設任務,并進一步擴大實施范圍,實現冬季清潔取暖。10月底前完成小燃煤鍋爐“清零”工作,“2+26”城市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
《方案》還提出,京津冀區域新建用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以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替代的散煤量,可納入新上熱電聯產項目煤炭減量平衡方案。20萬人口以上縣城基本實現集中供熱或清潔能源供熱全覆蓋。新增居民建筑采暖要以電力、天然氣、地熱能、空氣能等采暖方式為主,不得配套建設燃煤鍋爐。
之后,一攬子政策陸續落地,《關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啟動、環保部督查持續推進,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山西等地以及國家電網等相關企業也紛紛發布供暖、電能替代等相關規劃。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認為,煤改電、煤改氣加速推進,相關領域市場機會爆發進入倒計時。
廣發證券研究人士表示,2017年“大氣十條”地方政府考核在即,京津冀區域治理將成為今年環保治理的重中之重,預期相關政策仍將持續趨嚴,“煤改電”和“煤改氣”等細分領域的機會將進一步凸顯。
目前,我國在20多個領域推廣了各種
新能源供暖技術,進行的
熱泵、電暖器等電能替代工程達7萬余個,有效減少了9500萬噸以上的煤炭消耗。例如,空氣能熱泵因為制熱高效、
節能省電得到了推崇,前段時間剛結束的北京地區2016“煤改電”工程中,很多鄉鎮和城市的居民就用上了空氣能熱泵,開始了采暖轉型。仟億達集團作為一家新三板公司,便趕上了煤改電的機遇期,獲得了快速發展。
遠端:煤從空中走
減少了京津冀本地的煤炭消費,勢必要加大遠距離輸電,實行電從遠方來。這樣,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便實現了能源結構的優化,那么,從遠方送來的電,便催生了新一輪的能源投資熱潮。
為減少本地電廠發電排放,北京三大燃煤電廠相繼關停、華能一期燃煤機組按期停機備用,同時將在確保城市供電、供熱安全的基礎上,適度壓減本地燃氣電廠發電。
北京地區外受電能力將在“十三五”末達到3700萬千瓦,比“十二五”末提升118%。“‘十三五’末14條通道投運,并能保障北京電網運行安全的情況下,北京地區外受電占比有望達到70%左右。北京地區現有的外受電力主要來自山西、蒙西等地。
特高壓輸電和遠端的新建電源項目,也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甘肅以及新疆,都在這一輪能源西移的國策中,獲得了增長紅利。一方面是西部能源產業開發帶來的紅利,一方面是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帶來的紅利。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曾對媒體說,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中12條電力外輸通道加快建設,力爭會在2017年全部投產,為保證能源供應安全、提高能源供應經濟性、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履行溫室氣體減排國際承諾,我國未來仍將新增大批特高壓輸電通道,在2018到2020年,乃至更長時期內,特高壓跨區輸電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特高壓電網“一頭連著西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一頭連著東中部霧霾治理”,形成能源資源輸送和配置功能強大的跨區輸電通道和“三華”電網平臺,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將大幅提高,取得顯著的水火互濟、系統備用和調峰等綜合效益。
由此,不論是新建發電廠,還是服務于特高壓建設和運營,都催生了西部資源富集省份新的發展機遇,一批嶄新的能源服務企業,正是乘著這樣的東風,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而在西部新建發電廠,由于實施了嚴格的環保高壓線,新建的發電廠都實施了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所有機組均配套建設脫硫、除塵等環保設施。
新增的火電裝機以及老舊機組的改造,讓“十二五”期間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市場異常火熱,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的
環保工程公司,紛紛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脫硝隊伍,或從原先脫硫事業部調派人員,或進行社會招聘。
比如最早進入大氣污染防治設備行業的企業之一菲達環保,電力設備電除塵器綜合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5%左右,其旗下的控股子公司中電投遠達環保有限公司在近幾年的大潮中也發展為中國西部地區主力脫硫工程公司之一。
主營除塵器、脫硫脫硝工程技術的上市公司龍凈環保,近幾年先后引進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最先進的除塵、脫硫、、物料輸送等煙氣治理技術,上線脫硝催化劑生產線等,在環保領域獲得了高額收益。此外,科林環保、科融環境 、永清環保、清新環境、科遠股份、同方股份、龍源技術等涉足煙氣除塵、脫硫、脫硝等大氣污染治理業務的龍頭企業也在上一輪的廢氣治理中分得豐厚利潤。
這樣的機遇,都是由于治霾這個誘因,能源的跨區域轉移,給兩個區域市場帶來了無窮的發展空間,也給具有大氣污染治理業務的環保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機遇。
然而,隨著火電裝機容量的完成,但是接下來的幾年,顯著放緩的新裝機組裝機容量將讓廢氣治理行業陷入瓶頸期。
煤的清潔利用將長期受益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將超5萬億元。到2016年,環保產業產值約3萬億元,其中環境污染治理產值1-1.5萬億元。作為政策推動型產業,大氣治理領域受環保產業政策紅利的影響仍將持續,對于環保企業,在十三五期間的大氣治理還有多少參與空間?
前不久的大氣污染防治前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表示,我國人口多,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16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總量已經達到了43.6億噸標準煤,在我國缺油少氣的資源條件下,天然氣和核電只能是我國能源發展的補充方式,長遠來看,能源發展仍然靠煤炭,要著力探索煤的清潔利用。
近幾年,已經有企業開始探索煤的清潔利用,比如東方電氣探索的潔凈煤燃燒技術在清潔燃燒特別是燃燒劣質煤方面具有污染物排放低、燃料適應范圍廣、調峰能力強、燃燒效率高等特點,具有很好的節能和環保效能,業內人士人為隨著大氣治理的進一步推進,潔凈煤燃燒技術將大有用武之地;科達潔能在清潔煤氣化發展中也開始加碼加速,華光股份在推進能源清潔化利用方面也動作不斷。
在治理霧霾的當下,以天然氣為代表的新能源是京津冀區域的新寵,但是傳統能源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仍然是人口大國能源發展的大方向,整體市場空間巨大,這為轉戰清潔能源市場的企業帶來可期的市場機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