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監獄的圍欄,是茫茫無邊的萬里海洋”,原本歐洲市場被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光伏行業視為救命稻草,但如今卻被逼到了海邊。但在絕望之時希望接踵而至。
鍘刀落下。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成為了事實,如果不想坐以待斃,國內市場的擴容是必然選擇,相關引導政策也需要及時做好配套。歐盟此舉或將倒逼國內出臺政策力挺,帶動國內市場需求。
當然,這次國內光伏企業一貫賴以生存的“騙補貼”之路已經堵死,政府已經沒那么傻了。 一方面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另一方面銀行也收緊了對光伏企業的授信。再者,政府可能樂于見到一批產能落后企業的死掉,并對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國有化。
從供需格局來看,2012年起,國內新產能擴張已經停滯,無效產能擠出也在進行,新興市場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而在價格方面,光伏產品價格已經逼近甚至低于成本,目前正在底部區域企穩。
近期來看,各部委也有了一系列動作,發改委發布光伏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征求意見稿,擬參考目前風電的上網電價政策,實施長效的補貼機制,促進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
財政部近期開始對金太陽工程清算,對不合規的項目要求收回補貼資金,項目轉向業主承擔投資,后續實施的度電補貼機制,這將促進2012 年審批的4.5GW 金太陽工程按期、高質量的推進,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
另外,雖然有關部門一再否認不存在所謂的“新型城鎮化將帶動約40萬億元的投資”,但業內普遍認為,新型城鎮化仍將是一次推動中國分布式發電發展的絕佳機會。市場尤其看重在“城鎮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綠色農業和屋頂資源,認為可以暫緩光伏困局。
總之,國內政策成了光伏企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關鍵是讓已經宣布的政策“落地”,真的到了政策春風化雨之時,或許是轉機來臨之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