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環保部最新的監測顯示,從1月25號持續到現在的霧霾天氣,形成了一條污染帶,貫穿我國中東部地區,污染面積已經超過100萬平方公里。氣象部門預計,這次霧霾將至少持續到本月底才會減弱消散。中央氣象臺今天上午發布了“霾”黃色預警,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單獨的霾預警。
從昨天到今天,北京市的空氣能見度平均不足兩公里,京滬、京津、京哈等多條高速公路封閉,全市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就在今天上午,地產大佬潘石屹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個人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投票,呼吁北京市盡快出臺《空氣清潔法案》,專門防治空氣中的PM2.5。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羅勇認為,PM2.5的產生原因很復雜,除了城市污染因素之外,還有更大范圍的原因,比如和氣候變化有關系。再有,PM2.5和現在霧霾天氣也有一定的歷史性的原因,要正確辯證的認識。現在北京的天氣對人體的健康到底危害到什么樣的程度,是否確實超過了我們原先所主要關注的那些環境污染的關注點,還要進一步確定。所以,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應該正確看待,不至于引起那么大的恐慌。
今天上午,地產大佬潘石屹在個人微博上發起立法治理空氣污染,這條微博被轉發了兩千多條,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也說過,加強環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這兩個人都想從法律的角度來解決,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污染。羅勇認為,這不失為是一個好的途徑。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這些措施要適合中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的特征,先要做扎實的工作,弄清楚霧霾或者PM2.5產生的確切因素,然后再有針對性的組織出臺相關的措施。尤其我國現在處于發展中階段,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我們還有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的任務,所以更重要的是從環境經濟科學的角度出發,而不宜唱高調,在環境保護的問題上一定不能脫離現實,脫離實際脫,離中國國情。
有專家表示,目前即便發動政府、企業,還有全民各方面的努力一起積極來配合的話,治理PM2.5至少也需要20年的時間。羅勇表示,如果我們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探討PM2.5或者是霧霾空氣污染問題會更好一點,比如說我們應該關注環境與健康的問題,從健康的角度。環境它對健康造成的損害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在霧霾天氣或者是空氣質量一個方面。其實在這之前,政府已經在水,垃圾、化學污染其他的污染物上已經進展工作,工作已經有很大的進展了,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力度不斷的加大,下一步如果我們環境工作、環境保護的工作目標不僅僅是治理污染,應該關注到人的健康上,這樣理念上提高一步對于最后解決這個問題能夠更有幫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