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社會關注的“PM2.5”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包括大氣治理在內的環境問題成為擺在中國各級官員面前最現實迫切的壓力之一。(3月5日新華網)
所謂PM2.5,是指空氣中懸浮的顆粒物,其直徑小于2.5微米。因為這些顆粒物太輕,很難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長期漂浮在空中,不僅小到看不見,更小到可以直接進入肺泡。從某種程度上說,叫它“兇手”并不為過。
2010年10月以來,包括京滬在內的我國多地持續出現大霧天氣,灰蒙蒙的天氣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發了網民對空氣質量問題給健康帶來的擔憂,也讓PM2.5這個由英文和數字組成的專業術語進入公眾視野,成為人們口中的網絡熱詞。
事實上,危害人體健康的PM2.5,在中國一些城市已徘徊多年,只是一直未能納入國家空氣質量評價體系。直到2011年1月1日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才首次對PM2.5測定進行了規范,2012年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終于寫入“國標”,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范疇。
PM2.5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說明了國家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表明了政府對環境污染防治的決心。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較大,將PM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說明政府高度重視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生存環境問題。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重金屬、飲用水源、大氣、土壤、海洋污染等都是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已成為各級政府及官員面前最現實迫切的任務之一。
PM2.5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也表明,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任何發展最終是以人類的發展為目的的,我們要科學拿捏和平衡環境保護與發展之間關系,要用行動昭告世界,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為此,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被列為2012年的主要任務之一。
PM2.5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還表明,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結構問題。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當然,盡管關于PM2.5已有了“國標”,并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但是如何在全國開展PM2.5監測,如何確保空氣質量達標,這還將是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尤其是,“如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去解決PM2.5的問題”,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合理調整經濟結構,走綠色發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壓力真實可期,對各級政府官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