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又稱可入肺顆粒物,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
PM2.5粒徑小,易載帶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較大,是市民最為關心的環境熱點問題之一。
2011年11月23日,申城被霧霾籠罩,數個時間段達到中度污染。圖為當天市民在外灘游玩,身后是在霧霾中若隱若現的陸家嘴建筑群。 王炬亮 早報資料
PM2.5的熱度從2011年一直延續到2012年,公眾都在期待上海PM2.5數據的公布。市環保局表示:由于PM2.5的納入,上海空氣質量優良率可能下跌15%左右。
空氣質量優良率下跌是否會讓上海環保部門飽受壓力?在采訪中,聽到更多的是,這種下跌更是一種“進步”,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陣痛”。
上海推進PM2.5數據公布的“步伐”一直沒有慢下來,截至2011年9月底,上海已建成PM2.5試點監測點位24個,在去年年底上海公布了2006至2010年PM2.5的試點監測數據;細心的市民也可以發現,在空氣質量污染濃度達到輕度污染及以上時,通過上海環境監測中心網站及其東方網官方微博就可以看到一些提醒,并公布PM10及PM2.5的數值;上海許多監測站點已經具備監測PM2.5的能力,并將在6月份可以向社會系統性地公布PM2.5的相關數據。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城市大氣問題的產生與城市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上海地域狹小,卻承載高數量的人口和高密度的大氣污染源,因此,前四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上海先抓“黑煙囪”和“粗顆粒”,也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在2011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3%,為近12年最高。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有人稱,大氣要從“脫貧”奔“小康”,“粗放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精細化”、“復雜化”的空氣質量指標被提上日程。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曾表示,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壓力,因為,要把下跌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再“抬”上來,可能要花比前面十年更多的投入、更大的精力、更長的時間。
2012年是大氣環境治理邁入新階段的起點。
.jpg)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