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總編輯湯姆·米勒站在北京街頭一處天橋上。(攝影:David Pierson, Los Angeles Times/December 23, 2011)
據洛杉磯時報的報道稱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估計在下一個15年中,將有3.2億中國人離開小鄉村和農村縣,開始他們在城市中的新生活——這就是中國所謂的城市化。
這事兒如果發生在美國,將意味著:每一個美國人都在收拾行李和變更地址。
城市化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環。它能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鼓勵居民消費。
但是《中國經濟季刊》總編輯湯姆·米勒(Tom Miller)在他即將出版的名為《城市發展潛力》(Urban Billion,將由Zed Books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中分析說,城市化過程一直以來都是棘手的、不是一帆風順的。
污染正在使中國的城市窒息。高速增長已經使城市失去了它的特色。成百上千萬的城市新人做著低工資的工作,并且享受不到社會服務。
總部在北京的《中國經濟季刊》的總編輯米勒在書中這樣寫道:“簡單地將一個農民搬遷到樓房里并不能使他在經濟上成為有意義的消費者,反之,如果政策制定者不給移民提供社會福利,不能使他們融入城市經濟,那么,更大的城市化將只會創造一個龐大的城市下層階級。”
在與洛杉磯時報的訪談中,32歲的米勒說,政府的城市化計劃是以“創造更好生活的責任”作指導的。但是,要想成功,制定計劃的人要摒棄為了增長而增長的理念,而注重于建立更加好的生活環境,使居民能夠得到公共教育、干凈的空氣和買得起的房子。
洛杉磯時報大衛·皮爾森 × 中國經濟季刊總編輯米勒
Q:為什么現代中國城市的設計經常不考慮生活在那里的人?
A:中國的城市是粗加工的城市,對有些人是有吸引力的。
然而大多數普通人會認為它們很難看,城市有寬闊的大路和那些方方正正的貼著廁所瓷磚的大樓。這些建筑完全沒有審美感,或者這些城市規劃者的審美感是粗野的。他們所考慮的更多的是功能而非設計。這種做法的初始原因之一是當初對前蘇聯的設計的膜拜,因為當時的潮流是:城市的規劃必須滿足功能要求并且支持對社會的控制。
中國的城市也受到大型化趨勢的影響,越大越好。這是因為中國的官員們在規劃決策時,目的是將促進經濟增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
Q:但是增長也同樣受到強烈的需求支持
A:中國過去每年增加超過2000萬的新城市居民。中國也有強大的需求讓生活更加體面。直到10年前,還只有少數人有自己家中的獨立衛生間。有自己的自來水管都是很幸運的。
房屋數量的需求意味著你必須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建房。只要快速滿足需求而不是滿足質量或者是設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