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青海、內蒙古等地調研發現,盡管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草原生態總體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據統計,全國約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保護草原生態刻不容緩。
牲畜數量劇增,草畜矛盾突出
四川若爾蓋草原,紅軍長征曾經走過的沼澤大草地,如今難見沼澤。
稀疏的草地,斑駁的沙丘,白色、紫色的小花夾雜在綠草中。“這些花看上去很美,但雜草叢生是草原退化的表現。”若爾蓋縣副縣長余斯剛說。
若爾蓋草原被稱為“西部高原之腎”,每年為黃河補充30%左右的水量。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草荒了,水少了,鼠多了,沙來了。余斯剛說,近20多年,全縣境內湖泊干涸了200多個,400多萬畝草原退化,草原每畝產草量下降了50%。
青海玉樹草原,生態同樣堪憂。這里年產水量629億立方米,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然而,“水塔”生態告急。玉樹州農牧局局長東嘎說,玉樹退化的草場面積已經達到54%,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6%,沙化面積每年以7.8萬畝的速度在擴大。
烏珠穆沁草原是內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如今,各種重型運煤車輛穿梭往來,留下一道道車轍,仿佛是草原的道道傷痕。
大草原病因何在?
過度放牧是主因。以若爾蓋縣為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全縣人口從2.2萬增加到7萬,牲畜從33萬頭增加到120萬頭,超載達到155%。“草場面積沒變,牛羊多了好幾倍,草原哪受得了?”唐克鎮索格藏村牧民嘎讓交說。
全國情況也是如此。牧區牲畜數量劇增,草畜矛盾突出。2010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載率為30%,264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載率為44%。
過度索取成人禍。上世紀50年代以來,“向草原要糧食”,墾草種糧愈演愈烈,全國累計開墾草原約3億畝,其中近50%被撂荒成為裸地或沙地。
草原得不到休養生息,生產能力不斷下降。據統計,全國草原平均產草量較上世紀60年代初下降了1/3—2/3,惡化的生態成為制約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
草原生態惡化導致下游河湖干涸,沙塵暴、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威脅加劇。研究表明,我國60億畝草原每年碳儲量約為30.6億噸,草原每年碳匯總計約1300萬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