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煤炭資源稅改革的消息在業界傳得沸沸揚揚,據稱年內改革方案有望出臺。聯想到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煤炭資源稅改革似乎成了“十二五”期間全面改革資源稅、推進費改稅的一場預熱賽。
但凡“賽”者,必有博弈。據聞,針對煤炭資源稅改革,財稅部門和礦業行業早就多有爭議。能源改革為何屢屢遭受掣肘,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原因就在于,能源領域改革缺乏“一盤棋”思想。
進行能源領域的改革,目的有二:一要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使能源要素合理流動、科學分配,從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要轉變能源生產消費方式,促進能源科技縱深發展,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從而調整能源結構,增強節能能力,保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然而實際生活中,能源資源配置不優化的現象屢屢發生,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粗放的狀況長期存在。以風電為例,近兩年我國風電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無論裝機容量還是裝備技術都獲得了巨大進步,但另一方面卻是許多風機吊裝后無法并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風車”。讓風機變成無數資金堆砌起來的能源“花瓶”,并不表示風電產業發展過快過熱,作為早用早受益的新能源,無論發展速度有多快、建設規模有多大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地方發展規劃盲目,行業協調力度不夠,造成配套電網規劃建設滯后,大量風機資產閑置,就值得反思了。
今年以來突現的京藏高速公路擁堵現象,也是我國能源業界工作思維方式缺乏系統性和預見性的一個典型案例。從表面上看,擁堵現象是運煤卡車過多引起的,但其深層次原因則是我國能源資源分布嚴重失衡。這個原本可以事先預見到的問題,為什么只能在發生之后才能處理呢?當看著內蒙古的煤炭被一輛輛運煤卡車燒著汽油拉出去,造成公路擁堵后又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擁堵治理,是斷然不可稱之為“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顯然,如果能夠充分考慮到能源分布、能源需求和當前運力,擁堵問題是可以預見、也是可以避免的。架設幾條區外輸電通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在層層包裹之下被無形地復雜化了。
在能源領域內相關政策的制訂方面,相關政府部門尚缺乏“一盤棋”的思想和“精耕細作”的精神,粗放的行政工作方式必然導致粗放的產業發展模式。以階梯電價為例,階梯電價是鼓勵民眾節約能源資源的好政策,但仍然失之周詳。試想我國居民用電只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0%左右,而工業用電占到約80%,要大力促進節能減排,在工業領域開展“噸耗”階梯電價是不是更合理呢?假若我國鋼鐵行業煉一噸鋼耗電10000度,日本噸鋼耗電5000度,那么以6000度/噸為起征點,“噸耗”越高電價越高,則工業節能管理必將盛行。再說國家一再強調擴大內需,“家電下鄉”就是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實施階梯電價可能限制民眾的用電需求,實際上也就限制了消費需求,畢竟大部分民眾的收入尚不至于達到能夠奢侈用電的水平。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能源資源低,各地域能源資源嚴重失衡,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行業之間利益格局失調,這一系列問題都對能源領域改革提出了嚴峻挑戰。改革就必須要用“一盤棋”的思想統領改革全局,突破部門間各自為政的分割局面,掃除行業壁壘。
“一盤棋”思想還不應滿足于政策的修補,這就要求政策的制訂應該更謹慎,一方面需要深入調研,充分了解基層情況,保證決策科學合理;另一方面要避免以鄰為壑,建立高度統一協調的機制,在政策既定時順暢推行。同時,政策形成過程中應有廣泛的參與者。但最終,政府應提高行政效率,體現政府意志,引導而不是滯后于改革需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