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企業的游擊戰
與東部地區的審批要求逐年趨緊相比,中西部地區的準入門檻依然寬松,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省份,為了招商引資,增加立項,甚至主動向東部地區的淘汰企業伸出橄欖枝,邀請這些企業搬家進駐。
“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例如:采礦、冶煉、化工、光伏等產業,開始逐漸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導致污染面積越來越大,影響的省份和人口越來越多。”張立偉透露說,廣西很多鋅礦、鉛礦開采加工企業都是從江浙地區轉移過來的。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浙江鉛蓄電池行業協會秘書長姚令春介紹說,僅鉛蓄電池行業,一年的消耗量就高達350萬噸,冶煉重地分別為河南濟源、廣西河池、湖南郴州和安徽界首。
在浙江,鉛蓄電池生產企業就一度多達328家。2011年3月,浙江臺州、湖州相繼曝出村民血鉛超標事件,數百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脅。2011年5月,浙江省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200余家鉛蓄電池生產企業被勒令關閉,通過驗收的企業不足60家,整個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姚令春認為,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在經濟發達、重金屬項目所占經濟總量比重較小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沒必要為了賺這一點錢冒風險,一旦出事就得不償失。”
可是,對于廣西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風險是偶然的,經濟收益和短期回報是必然的。”張立偉曾與多家違規排污的礦場和冶煉廠交涉,希望對方嚴格按要求施工。“他們很明確地告訴我,政府部門都不管,他們要是管,我們就不搬來了。”
2011年初,國務院通過了受關注已久的《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將廣西、江蘇、浙江、江西、河南等14個省區列為重金屬重點治理省區,將包括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環江縣、金城江區在內的138個區域確定為重點治理區,并提出重點區域的重金屬污染排放量要比2007年減少15%,非重點區域的重金屬污染排放量不超過2007年的要求。
“這是國家首次對重金屬施行總量控制政策,也是第一次明確了絕對性的減排目標,是一個較為全面和準確的規劃。”綠色和平污染防治項目主任馬天杰認為。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研究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孫江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目前,我國已有50余部關于環境污染的法律,但是缺乏重金屬污染控制的專項法律法規。“我國的重金屬污染防治立法存在以下問題:立法分散、附屬立法、立法過于原則性、立法層級較低、基本法律制度尚未形成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污染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由于缺乏全國范圍內的集中整治計劃,導致很多違規企業開始打游擊戰,哪里管得松就去哪里。
張立偉發現,最近,廣西環保廳已決定,將根據環保部要求編制《廣西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并在三個國家重點治理區之外,另確定了百色市右江區、柳州市融水為自治區重點防控區。
“當廣西提高了警惕,加高了門檻,這些違規企業又要到哪里去?”張立偉問道。
近年來發生的重金屬污染事件
德清
血鉛超標
2011年3月,浙江德清,因企業惡意超標違法排污,導致數百人血鉛超標。
紫金礦業
泄污
2010年7月,福建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銅酸水滲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嚴重污染。
河南
鉻渣堆
數十年來,河南六地存放鉻渣堆共計52萬噸,最小在新鄉,2.84萬噸;最大在義馬市,32.5萬噸。記者 李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