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好處畢竟不能立竿見影,需要多年的持續努力,不僅考驗政府的施政理念,還有市民的公德素養
全世界第一個提出“垃圾分類”的城市是哪一個?是東京、巴黎,還是倫敦、哥本哈根?
統統不對,正確答案是:我們可愛的首都北京。
北京市政府參事、市政市容委副總工程師王維平介紹,早在1957年7月11日,《北京日報》曾刊發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垃圾要分類收集》。此后,由于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這件事就擱下了。
1996年,迫于垃圾圍城的壓力,北京市開始在西城區進行試點垃圾分類;之后,連年推出垃圾分類小區、社會單位試點;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試點范圍成倍擴大,更多的小區放置了分類垃圾箱……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前期分類不到位、后期收集“大鍋燴”,垃圾分類成了轟轟烈烈的環保秀;馬路邊、小區內的分類垃圾桶,也成了自欺欺人的擺設。
在其他城市,垃圾分類同樣遭遇有名無實的尷尬。作為全國首批8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的廣州,就鑒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在去年4月做出決定:不再投放比單桶垃圾箱貴50%的分類垃圾箱。這無異于向垃圾分類舉手投降。
垃圾分類之所以流于形式,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政府沒有把它作為真正的民生工程,扎扎實實、從頭到尾地加以推進,而只是作為應付上級差事的政績工程,圖個表面熱鬧了事。
而居民垃圾意識淡薄,未能養成自覺分類的良好習慣也是重要原因。盡管小區擺放了分類垃圾桶,許多市民還是圖省事,把所有垃圾裝在一個塑料袋里,一扔了事。時至今日,把垃圾袋放到樓道里、甚至隨手亂丟的事情依然屢見不鮮。
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還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系統工程:除了居民先要分類投放,之后還要分類運輸、分類轉運、分類處理、分類加工利用,否則就會前功盡棄。要真正做到垃圾分類,需要對原有的垃圾處理系統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除了增加人力物力,還離不開增加政府投入。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外一面是:如果真正把垃圾分類做到位,既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又能實現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既可以節省垃圾填埋的土地、焚燒的費用,又能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日本東京由于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廢品回收、限制包裝等系列措施,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從1989年開始負增長,此后逐年遞減,去年垃圾產生量比10年前減少了44%,以至于原有的25個垃圾焚燒廠停了10個。
垃圾分類的好處畢竟不能立竿見影,需要多年的持續努力,不僅考驗政府的施政理念,還有市民的公德素養。只有官民合力、上下同心,垃圾分類才能由難變易、名至實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