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棗營北里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王鳳琴正在垃圾桶站旁指導居民正確分類。
晁萱攝

作為垃圾分類的試點地區之一,不久前,北京市朝陽區團結湖城管分隊開始向餐飲企業等社會單位發放分類垃圾桶。據悉,雖然垃圾分類并沒有強制要求,但如果社會單位的垃圾不分類,環衛部門將不給清運。
人民圖片
6月3日一大早,北京市海淀區暢春園食街。
“周四垃圾減量日暨綠色餐飲月活動”在這里舉行。從今年4月起,類似的主題日已是第八個了。遭遇垃圾圍城困擾的北京,正掀起一場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全民戰爭”。這場“戰爭”怎么打,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嗎?記者進行了調查。
減量刻不容緩——
居民“垃圾意識”提升,分類處理能力具備
日產垃圾1.83萬噸,現有垃圾填埋場使用壽命不斷減少——數字時刻提醒著人們,北京垃圾問題形勢嚴峻。
“刻不容緩!”北京市政市容委固廢處副處長鄧俊說,“從全球來看,世界城市都是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模范城市,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工作必須盡快動手。”
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提法在北京已不是新鮮事。1996年北京首次在西城區大乘巷開展垃圾分類試點至今,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已是第五次吹響號角了。此前雖屢戰屢敗,但居民的“垃圾意識”逐步養成。
長期關注北京垃圾問題的環保人士馮永鋒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一些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居民小區倡導垃圾分類時,居民還一頭霧水。“如今,隨著居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個熱詞。”
“在處理生活垃圾時,您會分類后再扔嗎?”一項針對網友的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網友都給予了肯定回答。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市民已經開始關注城市發展進程中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全民戰爭”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垃圾分類就是隨手的事,沒什么麻煩的。”朝陽區麥子店棗營北里社區29號樓的卞女士說。麥北是北京市600個生活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居住小區之一,通過半年多的努力,目前社區內400多戶居民已有60%能夠主動分類。
“以往提倡垃圾分類,到了清運環節,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裝,這樣的做法的確挫傷我們分類的積極性。”宣武區建工北里居民陳元有點擔心,現在垃圾減量分類的活動又開始了,分好的垃圾還會白分嗎?
“不會!以前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把垃圾分類當作系統工程來做,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分類管理鏈條。”朝陽區市政市容委副主任皮猛說。
按照政府部門的說法,此次在600個居民小區推廣垃圾減量垃圾分類,是在末端處理條件基本成熟的情況下開展的。
目前,北京已經擁有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包括餐廚垃圾處理廠、垃圾焚燒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可以說,分類后的垃圾已經能夠各得其所。“我們在做的就是抓系統建設和全程管理,包括加快焚燒、生化等資源化處理設施的建設、改造現有的垃圾樓、配備分類收集運輸設備、推進前端作業體制和方式的改革。”鄧俊說。
分類先分廚余——
改造垃圾樓,配備新型車,百姓學著做
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處理是個社會問題,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對此,大家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要打一場涉及社會多個層面的“全民戰爭”,打法決定著成敗。
輿論先行。如今,在北京的主要街道,有關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宣傳條幅隨處可見,在試點小區,各種招貼畫盡映眼簾,內容詳盡的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指導手冊已經發到居民手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