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節能減排依然是媒體關注的熱點:“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的進程如何?今年上半年節能減排工作完成得怎樣?各地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如何科學有序地發展新能源?媒體如何報道我國下一步節能減排的戰略部署?本期“一周風云”將為您一一道來。
節能減排卓有成效
“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成效在不斷遞增。人民日報的題為“硬措施力保硬指標”報道,開篇推出兩個圖表:來源于國家發改委的圖表表明,“十一五”以來單位GDP能耗降低情況是,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今年上半年下降3.35%;來源于環境保護部的圖表表明,“十一五”以來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變化情況是,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006年上升1.2%,2007年下降3.2%,2008年下降4.42%,今年上半年下降2%;而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上升1.8%,2007年下降4.7%,2008年下降5.95%,今年上半年下降5%。2009年上半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保持“雙下降”的勢頭。
人民日報認為,節能成果首先來自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主要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大幅度降低。“三大減排措施”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都取得積極進展。結構減排效果顯著。人民日報還報道說,關停小火電機組的主要成效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火電裝機容量結構得到優化,大容量機組比例升高,小機組特別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小機組下降。其次,火電效率大幅度提高。
新華網認為,節能減排成績的取得主要歸功于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大幅度降低、主要耗能產品單位能耗繼續降低。中國廣播網、鳳凰網、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都報道了類似的消息。
然而,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2009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中國新聞網在報道這一《安排》時說,雖然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特別是今年以來產業結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第三產業比重偏低,高耗能工業增速較快。有的地方出現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苗頭,有的地方擅自出臺高耗能行業電價優惠政策;一些企業效益回落,影響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從目前進展情況看,“十一五”節能目標完成進度仍落后于時間進度,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水污染治理有喜有憂
水污染治理是污染治理任務的重中之重,媒體也積極報道各地的水污染治理進程。“三河三湖”的治理仍然在各類媒體的聚光燈下。
新華社說,最新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太湖水質已持續好轉;光明日報說,太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2010年水質目標。這表明,太湖休養生息已取得初步成效。
而重慶晨報則說,長江水質在重慶段開始好轉,三峽庫區部分長江的支流一度發生的水華現象得到有效控制,飲用水水源達標可放心飲用。
新華網說,讓淮河流域“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確保飲水安全。報道說,滔滔淮河,千年流淌,蜿蜒流經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因開發較早,負荷較重,淮河亦以難以治理而聞名。報道介紹了一些沿淮地區保護水環境的做法。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治理也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甘肅日報說,通過落實各項措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成效逐步顯現。民勤盆地地下水位近3年年均下降幅度比治理前的年均下降幅度減緩了約0.203米。總體上地下水下降速度明顯減緩,局部地方有所回升。
經濟日報對我國水資源安全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積極探討。文章認為,水短缺和水污染是我國水資源安全中最突出的問題。當前,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湖南省瀏陽市鎘污染事件也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北京晚報說,湖南瀏陽鎘污染事件追蹤,509人尿鎘超標,尿鎘超標群眾全部得到了妥善治療。瀏陽市政府對受鎘污染群眾開始補償。央視《新聞1+1》說,這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在當地村民連續舉報了5年之后,最終有了結果,但是對于當地的土地和當地人的健康來說,已經滲透了5年有毒物質的環境又何時能夠恢復以前的樣子呢?工人日報說,“鎘污染事件”:板子只打環保局是不夠的。新華網說,問責,不應止于環保局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