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環保檢查的新聞報道,也有值得回味的內容。新華日報推出的題為“讓‘飛檢’成為環保檢查常態化解‘公信力危機’”報道說,隨機抽查、突擊檢查,不通知地方政府和企業,將成為江蘇省環保檢查的制度性常態。這是8月3日省領導突擊檢查太湖流域企業時宣布的一項環保新舉。分析人士認為,其意義在于:政府正在謀求機制創新,盡力化解環境執法檢查的“公信力危機”。
氣污染治理有聲有色
如何積極有效地治理大氣污染,包括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也是各地積極探索的新亮點。黑龍江日報說,發展低碳經濟,提倡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根本出路。黑龍江作為全國緯度最高的地區,有漫長的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較高。加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因此如何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政策,限制高碳排放行業盲目發展,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新華網則介紹了山西晉城在全市范圍內實施“藍天碧水”工程,做到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的具體做法和經驗。晉城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斷然關停污染源。而所有這些關停和取締的企業,僅一年的經濟損失就高達數十億元。晉城市是在犧牲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讓環境污染遠離了市區。使“煤都”由“黑色變綠色”轉型發展。
廣西日報說,為了處理尾氣和柳州市的碧水藍天,柳化集團公司在過去幾年里毫不猶豫地投入了2.38億元,用高新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公司的綜合能耗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既實現低成本高利潤,又保護當地環境。
發展新能源備受矚目
加大力度發展新能源是推動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來自新華網的消息說,目前全國由400座70米~120米高度的測風塔組成的風能觀測網,已基本建成并投入運行。隨著《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中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經濟觀察網說,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在促進新能源發展工作會議上表示,電網是推進新能源發展的關鍵環節,國家電網公司將采取多種措施保障包括風電在內的新能源接網、輸送和收購,促進新能源發電的科學有序發展。
新華網說,廣州市發布的《廣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規定,到2020年,廣州將把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從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預計可達4000億元。《規劃》將太陽能、熱泵、水電與風電、生物質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綠色建筑、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對外投資新能源發電等項目列為廣州市新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
紅網報道說,低碳經濟推動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技術改造對企業投入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湖南的軌道交通技術、電動汽車技術、生物質能技術、風力發電技術、太陽能應用技術及環保技術等能很快進入產業化階段。
此外,本周媒體還在其他方面進行了環境報道。人民網說,陜西推廣節能燈400萬只;大眾日報說,政府投資10億元建設化工區,山東淄博污染企業搬遷中重生;南方農村報說,國內首個發電養豬場開建。 張小青 曹家新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