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同樣對“無法檢測地溝油”的新聞感到不解。在他看來,對抓獲的制作地溝油的犯罪嫌疑人進行審查,一定就知道他們是怎么做的,那檢測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有關部門兩次高調向社會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似乎這已經成為一個科技攻關項目。但在楊小軍看來,這樣的做法讓人困惑。
打擊地溝油可否換思路
從公安部破獲的上百起地溝油案件來看,地溝油的生產銷售已經不是最近一兩年的事。而根據何東平對地溝油七八年的研究來推算,地溝油登上中國人餐桌,恐怕已有10個年頭了。
然而,對地溝油的正式打擊,似乎才是最近兩年的事。又一個食品安全問題在監管部門的眼皮底下安然存在了多年。
楊小軍說,這不是某一個地方、某一個人的失職,而是整個行業監管的失職。這種失職,就是對不該進入食品的東西缺少應有的注意與措施。
劉俊海告訴記者,類似的事情已經出現不止一次。每一個食品安全問題被報道后,監管部門才去注意,而監管責任缺失,卻難得被追究。
對很多人來說,也許追求哪些監管部門的責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打擊地溝油的生產與銷售,讓其遠離中國人的餐桌。
不少專家都表達過類似觀點,關鍵要在源頭上下功夫,把餐廚垃圾集中回收、集中處理。
應該看到,地溝油不僅可以用來以假亂真地冒充食用油,還可以用于生產橡膠、肥皂、化妝品、油漆和生物燃料。這并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東西。
在英國、加拿大、美國、阿聯酋、日本、德國等國家,地溝油的這些用途都在廣泛實現。
去年6月,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宣布,計劃將炒菜后剩下的植物油提煉為飛機燃料。在美國,利用地溝油制作生物柴油已經是很普遍的事。在日本,地溝油被回收后制成燃料,多用于垃圾車。
中國也有類似的應用。但有意思的是,中國一家生物燃料公司卻抱怨,地溝油的供應太少,原料來源不足。
一方面,在能發揮真正功效的領域,地溝油不容易獲取。另一方面,在不該進入的食品領域,地溝油卻在不斷泛濫。
如果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一定是在食品領域地溝油的相對價格更高,所以才導致其不斷在這個領域積聚。如果能夠通過一定的政策引導,地溝油就能夠離開食品領域,轉向橡膠、肥皂、生物燃料等等領域。
“這一點非常重要。地溝油完全可以變廢為寶。”楊小軍說,利潤決定著生產要素的流動。從目前的情況看,地溝油流向食品領域顯然利潤更高,流向諸如生物燃料等工業領域無法產生足夠的利潤。這就要求政府部門進行利益的調整,通過政策導向引導地溝油流向那些該流向的領域。
在劉俊海看來,在應對地溝油問題上,應該向兩個方向努力。首先要對生產、銷售地溝油的企業和個人嚴厲打擊,要通過刑法來約束。提高對其的懲罰力度,威懾其不敢再從事這樣的生產經營活動。
“另一個方向就是通過政策導向,讓地溝油轉向為人類造福的行業。”劉俊海說,比如對利用地溝油進行生物燃料等生產的企業采取稅收優惠、甚至是補貼的措施,降低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讓地溝油能夠自然而然地流向這些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