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和統計信息是決策、管理和執法監督的基礎。中國尚未建立科學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指標的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國 家級和地方級監測系統處于脫節狀態。由于支持決策的定量信息十分缺乏,現有的監測和統計能力成為政策績效有效反饋和監督的重要障礙,大大削弱了政策的執行力度。目前,全國共有能源節約監測(技術服務)中心 145 個,絕大部分受政府委托 開展節能執法監督和監測,但在人員、預算、技術、設備、操作規范、信息收集和傳遞等許多方面都存在不足。目前,中國 的節能統計體系十分不健全,數據準確性和及時性都很差。
此外,監察和執法機構能力建設落后也導致政策難以落實。
過于依賴行政手段 市場手段采用不足
目前,中國推動低碳發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者指令性控制手段。行政手段由于其固有的直接性、強制性和高效性以及 易監督等特性,曾經在環境管理、節能減排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民主的發展,其高成本以及激勵機 制缺乏等局限性也日益顯現。
在行政強制下,國家意愿很難轉化為地方和企業的自覺行動。以節能減排為例,為了實現“十一五”減排目標,中央通 過將節能減排績效與地方政府考核掛鉤來約束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用同樣的方式來約束重點企業。但是,由于地方高耗能 企業的生產規模與地方財政收入直接掛鉤,又缺少相應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企業和地方政府節能減排的動力非常不足,出 現了“數字節能”和“數字減排”的現象。
利用市場手段來推動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此外,推動節能減碳的價格機制和財稅機制也還不完 善。目前,中國內地的能源、資源價格并不能夠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狀況:石油、煤炭價格反映不了真實的市 場供求,可再生能源(包括新能源)發電的電價與煤、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發電的電價差別不明顯,節能產品與非節能產品價 格倒掛等等這些因素都極大地限制了市場基礎性作用的發揮。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缺乏有效的稅收調節手段,在節能減碳方面的直接補貼也不足,一般家庭對節能產品選擇的熱 情不高。
節能減碳意識薄弱 配套政策不足
當下,無論是企業、居民還是地方領導,對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意義的認識仍然不足。雖然近幾年,整個社會的節能減 碳意識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數地方和企業對節能降耗的長期性、緊迫性認識仍然不足,在發展思路上還存在重開發、 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雖然一些省市表現出了對低碳經濟的熱情,但是,地方政府和決策者的興奮點其實是在于 低碳示范區背后項目開發的潛力。
在實際中,低碳政策涉及到電、煤、電器、住房、農資、土地等多個方面,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有些政策的調整會影 響到部分居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的變化,進而影響民眾生活。尤其是低收入群體,他們的經濟承受力更為脆弱,抵御風險的能 力更差,無論是電費的調整還是供暖費的上漲,對他們都是不小的壓力。所以,政府在制定一部分鼓勵節能減排政策的同時, 要考慮到民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制定好配套政策。
最后還要提一提信息暢通問題。中國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信息公開制度,信息不透明嚴重阻礙了公眾對各項政策的參與。 由于政府對政策的宣傳解釋不足,公眾對政策的認知、認同、接受和參與程度都非常低,這不僅大大影響了政策的執行效果, 也大大制約了公眾對政策反饋和評估機制的建立。由于公眾參與的途徑極為有限,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嚴重不足等因素,公 眾對節能減排政策的參與十分被動,積極性也不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