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籌建的環境交易所過多,未來,隨著強制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統一,成立一到兩家國家級碳交易平臺,打破地方各自為政的局面。”這是清華大學教授、民建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王名在本次“兩會”上的提案。節能減排和碳交易,經歷過上屆兩會的火熱,今年的兩會中依然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王名教授的這個提案,其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現狀:“目前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籌建的環境交易所過多”——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已經有了四處燃燒的星星之火,并漸有燎原之勢;“成立一到兩家國家級碳交易平臺”——則意味著目前國內的碳交易市場還處在一個初步建設、有待統一規劃和管理的局面。
中國碳交易市場穩步前行,每一步應該如何踏出?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星星之火
早在2009年,我國就已經提出“2020年前,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單位GDP碳排放強度40%到45%”這一行動目標。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是兩條不同的路徑。
中國政府已經明確要在“十二五”期間開展碳交易試點。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在2月份透露,國家發改委將盡快出臺《自愿減排交易暫行管理辦法》,建立自愿碳排放交易注冊登記系統,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探索碳排放權交易,5年內在部分行業和省份試點推出碳排放權交易。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官員也表示,行政手段節能減排一直是治標不治本,這在之前部分地區為實現減排目標而拉閘限電的簡單做法中可見一斑,今后要在碳交易和碳稅上想辦法。
因此,碳排放權交易將是市場化控制碳減排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也正在多方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2010年,國家啟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根據國家發改委通知,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低碳發展規劃。這個舉動被多方認為是探索開展碳交易歷程中具實質意義的一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