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里昂證券發表題為《火熱的太陽能》的報告。王俊峰回憶說,這份報告在投資行業簡直就是“指路明燈”,投資家的靈敏嗅覺立即嗅到了光伏行業的錢景。“我們希望沒有發射升空一個熱氣球,但是這個行業確實在咝咝發熱,盡管它正在升空,但它一點都不像泡沫。這是一個堅實可靠的投資目標。”里昂證券事后稱。
隨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為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義務,加快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的應用,導致2006—2008年上半年光伏終端市場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將多晶硅國內現貨市場價格從2005年的25美元/公斤推高至2008年中的450美元/公斤。
在這一輪狂飆之中,中國的各路創業者和20余家風險投資商在8—15個月的時間里斥巨資建廠房、買設備、組裝生產線、聘請洋工程師,并真的實現了硅晶片、電池及模組的量產。江西賽維LDK和多家風險投資商更是聯手創下了成立22個月便登陸納斯達克的“奇跡”。短短兩年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基地,擁有全球最大的硅晶片生產商、出貨量第二大的電池組件制造商等。
但從2008年底開始,工廠里靜得能聽見鳥叫,職工賦閑回家,見了銀行放貸員繞道走,成為中國多數光伏制造商的寫照。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生產企業近八成倒閉,無錫尚德、昱輝陽光、江西賽維LDK等業內老大紛紛裁員、限產。2007年7月31日的時候,無錫尚德、浙江昱輝、江蘇CSI、天合光能、江蘇林洋、河北晶澳、中電光伏、江西賽維和天威英利9家海外上市的中國太陽能企業市值為176.16億美元,而到去年底,9家企業的市值僅為40億美元,縮水77%。
“這就像是考試前艱辛的復習,為了未來的好成績,我們必須付出點代價。”江西賽維LDK公關總監姚峰向《商務周刊》解釋說。賽維因2008年第四季度高價庫存的低價售出導致該季度嚴重虧損,2009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33.6%。
一定程度上,讓華爾街寵兒風光不再的是德國和西班牙政府。兩國曾是太陽能的最大消費國,2008年中國光伏組件發貨2.2兆瓦,其中98%用于出口,而出口德國和西班牙的占太陽能電池銷量的70%—90%。但這兩個國家在金融危機之下對光伏的補貼政策做了重大調整。
安信證券的數據顯示,德國目前的太陽能年度收購電價FIT(Feed-in Tarrifs)由2008年以前年降幅5%,改為2009、2010年年降9%;地面裝配系統從2008年年降6.5%,改為2009—2010年年降10%。西班牙政府曾給出“全球最慷慨”的太陽能電價補貼政策,2008年前FIT電價為0.44歐元/千瓦時,但2008年10月的修正法案中修改為0.29—0.33歐元/千瓦時,并將2009年補貼額度上限設置為500兆瓦。
智基創投總裁暨管理合伙人陳友忠對《商務周刊》說:“金融危機使西班牙都快面臨破產了,根本沒有更多余力去補貼太陽能。”
一位業內人士說:“西班牙2008年發瘋了,一年裝了250萬千瓦,超過了日本15年的安裝量。今年它發現自己做得太快了,調整到新裝50萬千瓦,對市場形成很大的沖擊。”
中國光伏產業原來是原材料和需求“兩頭在外”,近年來原材料端可以實現國內自產,只有需求“一頭在外”。歐洲國家的補貼政策調整,以及持續走低的歐元匯率,使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從去年下半年起過上了苦日子(詳見本刊2009年5月20日封面故事《沙灘上的“硅夢”》)。
沒譜的外需,逼得中國光伏企業把眼光轉向國內。2009年3月28日中國“太陽能屋頂計劃”出臺后,幾乎所有光伏企業都進行了項目申報。業內人士估計,申報的項目肯定超過了500兆瓦,甚至可能超過1GW,而國內光伏電站現在的發電總量不超過100兆瓦。中投顧問預計,隨著產出增加及新訂單增長放緩,今年多晶硅產能將超過需求的55%。
但如此大規模的產能勢必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根據4月20日財政部發布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申報指南》,明確將對三類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進行補貼,最高補貼標準分為20元/瓦和15元/瓦兩個檔次。而發改委2006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實行辦法》中,目前可用于光伏補貼的資金僅約為30億元,即大約能補貼200兆瓦。
智基投資合伙人史煜認為,光伏企業的出路無它,只有“一邊游說政府加大補貼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研發上做投資,降低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