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中城市上調了水價或正在準備上調水價。漲價與環境成本增長、“洋水務”介入有關
怎么上漲
單一調價還是階梯累進?
漲完之后
不會忽視保護弱勢群體!
今年上半年,全國大中城市居民用水價格“漲”聲一片,觸發社會對價格波動的敏感神經。
網民們很容易就把全國十幾個城市要漲的水價,與剛剛陪客吃飯飲酒過量而突發心臟病死亡的武漢新洲區水務局副局長聯系在一起。“醉”死的局長與上漲的水價,這代表了走過聽證會等程序的水價雖然有著合法的外衣,但卻普遍受到是否合理的質疑。
水價上漲的動因究竟是什么?是資源的枯竭?是外資的陰謀?還是把自來水公司的虧損轉嫁到市民的頭上?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為什么漲
根本原因
環境成本增長
作為參與政府水價改革方案設計的專家之一,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說,水價上漲的根本原因在于環境成本的增長。他舉例說,污水處理這幾年發展很快,全國范圍內修建了近兩千家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從以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50%,但由于水價過低,導致污水處理廠普遍虧損。”
世界銀行建議一國居民用水開支應占其可支配收入的3%至4%,而中國目前的水平不足2%。同時,因為國內用水等資源類產品價格偏低,工業企業可以依靠低成本維持生產,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傅濤據此認為,中國目前居民用水價格還存在較大的上漲空間,居民要做好水價繼續上漲的心理準備。
深層原因
外資制造上漲?
記者了解到,隨著2002年中國首次對外資開放供排水城市管網,不少城市的水務領域都已有外資參與經營。而在此番漲價中,幾乎有外資進入的地方都出現了水價上漲,因此很多人士認為水價上漲與外資有關。
上海浦東威立雅自來水有限公司是法國水務巨頭威立雅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供水企業。“合作7年以來,我們從來未調整過水價,對此,外方股東強烈不滿。”該公司一中方員工表示。
清華大學的調研顯示,有無外資介入與水價上漲并不相關,但記者發現,外資水務公司在中國的攻城略地確實影響了水價體系。特別是在“洋水務”進入中國的初期,地方政府出于“引資沖動”的心理,與洋水務們簽訂了不切實際的合同,帶來了自來水企業的巨額虧損,為了填補黑洞,漲價就成為政府和自來水企業的救命稻草。
在一些城市舉行的聽證會上,一般都是提交兩套調價方案:一是單一制調價,即水費按水量與單價乘積計算。二是階梯式累進制調價,即以居民戶表為單位,實行三級定額階梯式水價體系。
蘭州市消費者協會副會長趙宏國認為,為了節約用水,最好的辦法是實行階梯水價,即核定一個基本用水量,基本用水量以內的不漲價,超過的部分實行超量累進加價。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