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光伏市場在經歷“歐盟光伏雙反”大起大落之后,連迎行業利好。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兩項光伏政策:《國家進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和環保電價政策》和《國家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結合此前7月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新能源行業發展的這套光伏“組合拳”效力明顯,市場大大提振。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國內光伏市場發展“提速快車道”,未來分布式發電人或將普遍化,但同時告誡,“光伏投資需謹慎,莫走《太陽能光伏金太陽工程》式補貼老路”。
光伏新政工商業領域或成分布式應用主戰場
據中國經濟導報報道,卓創資訊光伏行業分析師孟鵬告訴記者,分布式發電以自發自用為主、余電上網的方式進行。這樣既可以避免電力長途輸送之間的損耗,又可以節能減排,并減輕國家電網的供電壓力。但由于之前個人投資光伏電站存在回收周期過長,回報收益較低的問題,一直未能形成有效的發展規模。在補貼上調后,投資回報周期將大幅縮短,從而提升投資人投資光伏應用的積極性。此外地方扶植政策相繼出臺,在雙重補貼下建設分布式光伏前景可期,工商業領域將成為分布式光伏應用的主要市場。
國家開發銀行新能源評審處處長譚再興日前在2013中國光伏電站研討會上透露,有關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金融服務意見將轉變過去大型地面項目的思路,將支持范圍擴大到電力企業、分散的分布式發電項目和自然人。其中自然人是一大亮點。未來金融支持領域包括工商企業屋頂、大專院校、新能源示范城市、綠色示范縣和國家光伏示范區等,支持對象從以往的大型光伏發電企業拓展到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人。
實際上,由于我國近期對于光伏發電的支持力度加大,在很多地方,家庭式的光伏發電已經屢見不鮮,并且很多已經并網運營。對此,對外經貿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常務秘書長王煒瀚持較謹慎樂觀態度,分布式發電牽涉到發電人的普遍化,在目前國家法規中,售電企業仍然是受到管制的行業。自然人雖然可以利用自家屋頂光伏發電,但因自然人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因此向國家電網賣電受阻,所以分布式發電人普遍化仍需相關配套法律體系使其在操作中繼續完善。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員段海峰告訴記者,分布式補貼盡管很高,但是,由于存在屋頂的產權問題,屋頂建設的技術問題,屋頂、組建生產商、系統集成商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投資渠道問題,僅僅依靠現有的政策,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補貼能否“給力”后續配套支持"給力"?
孟鵬對記者說,雖然光伏利好政策“頻頻”,但在大規模的裝機金太陽工程下卻也存在一定的隱憂,目前國內光伏產能過剩的局面尚未根治。目前上游企業正密切關注市場走勢,一旦需求持續向好,國內生產企業為擠占市場或有可能再度擴充產能,產能大幅增長后庫存量存在再度積壓的可能。下游組件廠整合尚處起步階段,部分中小規模企業在夾縫中繼續生存,不利于行業的兼并重組。如果市場需求無法消化多余產能,未來價格戰將難以避免,最終部分企業將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命運。另外光伏電站建成后能否有效并入電網盈利還尚未可知,在前期補貼資金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新的補貼政策將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
王煒瀚告訴記者,光伏電站是個大市場,現有的政策首先是解救了上游光伏企業,補貼政策又“肥”了下游光伏電站的投資。比如無人區電站就涉及一個傳輸問題,可能需要新增輸電投資。臨近消費地的電站如果走上網的路子,也可能需要新增調峰投資。現在光伏發電的補貼政策和上網政策不能顯示出對外部成本有足夠的考量,因此讓人擔心。更何況補貼涉及財政投入,社會收益現在不能盲目樂觀。
段海峰認為,大規模的“裝機熱”,一定要吸取風電的教訓,即使不能實現分布式利用,但也不能長距離運輸,否則國家有可能進行大量的無效投資。他認為,目前存在的隱憂,主要還是上網問題、補貼的及時準確發放問題、光伏電站所發電量的有效利用問題、光伏電站的投融資問題,以及光伏產業發展能否朝著分布式健康道路發展的問題。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則有他自己的顧慮,他認為,此次光伏政策的補貼力度值得肯定,但具體能否落實下去便不得而知。之前金太陽工程補貼政策的落實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騙補現象非常嚴重,整個產業并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此次補貼政策需要有所突破,光伏電站運營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利益相關者都應給予明確規范,否則“金太陽”工程的后果將會再度出現。
對此,他認為一方面應建立嚴格、獨立、公開透明的監管體系,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光伏企業、電網公司、普通民眾、輿論媒體都應有權知曉補貼政策和并網政策的落實情況,相關明細需盡早公布;另一方面,完善責任追究機制是保障相關政策有效落實的重要手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