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的提出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低碳經濟是在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首要選擇。”全國人大環資委前主任委員毛如柏如此評價低碳經濟對中國的重要性。
事實上,從“低碳經濟”在2003年登上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進入公眾視野以來,中國就開始致力于低碳經濟的推廣,政府高層多次在公開場合倡導發展低碳經濟。那么,中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應該怎么走?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而言是巨大挑戰,面臨比歐美發達國家更大的困難。首先,中國消除貧困、保障民生的任務極為繁重。其次,中國的資源稟賦也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進程將是曲折和艱難的。第三,中國能源技術相對較落后。
中國的資源條件可以簡要概括為:“富煤、少氣、缺油”,這也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而能源技術的落后也成為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蘇偉透露,“中國的能源技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后的,無論是開采、轉換還是應用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實施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難度也是非常大的。”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6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250億美元。
從全球來看,低碳經濟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除了技術上的制約,低碳經濟還面臨著政策和法律上缺乏有力保障的困境。“目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有約束力的文件,大家都尊重它,但是還沒有真正遵守它。氣候變化問題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談判,真正形成一個法律文件之后,對于推動低碳經濟才有實質性的、法律性的約束,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
針對如何在困難中繼續推動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沃爾夫岡·帕爾茨也在論壇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建設一個沒有補貼的開放型的市場,要實現能源市場的完全自由化和可持續能源的獨立自主性,同時也要改善社會環境的相關條件,并且對各地區的風能、太陽能、水電、生物能源等進行整合和立法。
“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只是一個國家的事,一個地區的事,而是全球、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因此應加強低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打破低碳領域的技術轉讓壁壘、貿易壁壘。”毛如柏說。
今年12月,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將在哥本哈根召開,將就事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氣候變化問題做出抉擇。這將對各國能源政策的出臺產生巨大影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暨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認為,中國將積極參與談判,全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周海濱 吳春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