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將對此類產品征收“雙反”關稅。緊隨美國的步伐,歐盟在11月8日發布公告,稱已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
而在此前的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料進行“雙反”調查。11月5日,中國就歐盟部分成員國的光伏補貼措施,正式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
由此,由美國挑起,歐盟緊隨,中國無奈反制的光伏貿易戰,已經打響。這場光伏領域的三國殺,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備受各國關注。業內人士的一致看法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貿易制裁,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是傷筋;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雙反”關稅,則將是動骨。
中國是光伏組件加工大國,歐盟是最大的光伏市場,美國是高速發展的光伏市場,歐盟、美國是多晶硅原料和光伏設備的最大輸出地。從這點看,光伏業已經是全球一盤棋。因此,貿易戰打響,從短期的直接結果看,三方都要為此付出代價,多輸的結果在所難免。
這一點,不但國內的光伏企業認同,中國商務部認同,就連美國、德國的光伏企業也多次抗議“雙反”調查,指出貿易保護主義對光伏產品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沒有好處,將導致多輸結果。
但是,筆者認為,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這次的多方貿易戰,頗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味道!
盡管光伏產業被戴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光環,但從中國光伏產業的現狀看,依然擺脫不了來料加工的本質。龐大的產能主要集中在利潤低廉的光伏組件環節,而90%的市場都在海外,這使得中國光伏產業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狀態。而這次貿易戰的出現,則會產生倒逼效應,逼迫國內光伏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向上游(光伏設備)和下游(光伏電站運營)拓展,促進國內光伏企業的科技創新,提升行業競爭力。
與此同時,貿易戰在導致海外市場關閉大門的同時,將大大推動國內市場的啟動。近期以來,國家持續出臺推動光伏內需市場啟動的扶持性政策和舉措。國家電網10月26日宣布,將全面收購10千伏及以下,且單個并網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的富余電力;11月初,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銀行機構代表在河北保定召開秘密會議,表示對光伏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11月10日,財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通知,將于今年年底前再次啟動一批金太陽示范項目……
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不能說與越來越嚴峻的貿易戰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在貿易戰的倒逼效應下,一直以來都難以真正啟動的國內市場,有望迎來蓬勃發展。這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重大利好;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而言,也是長期利好,將有助于中國光伏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因此,目前的貿易戰,帶給國內光伏企業的可能是短痛。那些具備真正競爭力的企業,在熬過了這個冬天之后,有望迎來一個春意盎然的黃金季節;而那些抗寒能力不足的光伏企業,則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這是市場競爭的自然法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