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刊文稱,“我國水電實現在開發與環保之間和諧發展”。其理由是,隨著水電工程的紛紛上馬和竣工,不僅“提供清潔電力”,還“以其防洪、交通、向下游補水、旅游、養殖、移民致富等綜合效益顯示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文引起了爭議,背后則是由來已久的中國水電之爭,至今不僅沒有消停,反而愈演愈烈。
首先水電對環境的影響確實存在。
比如,地處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金沙江流域,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頻發,巖體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生態環境脆弱。
而恰恰在這一江段上,在其上游有崗托、巖比等8個梯級電站,由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在其中游有龍盤、兩家人、梨園、阿海等8座巨型梯級水電站,分別由云南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漢能控股、華電、大唐開發;在其下游有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等4座世界級巨型梯級水電站,均由三峽總公司負責開發,規模相當于兩個三峽電站。
在這些已建或前期施工的水電工地上,生態環境已受到影響,碎石和渣土擠占行洪道。6月14日、22日和28日,金沙江中游阿海水電站及下游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施工區接連發生3起泥石流地質災害。6月28日凌晨6點左右,白鶴灘水電站前期施工區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
上周,就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在貴州境內進行北盤江水電開發一事,國家環境保護部致函華電稱,北盤江干流梯級電站開發后,大壩造成阻隔、庫區水流變緩、水深增加、水體容積及水域面積增大,河流自然生態系統向水庫生態系統演變,水生生態影響突出。
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發布的《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舉例稱,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小水電開發、長江上游珍稀魚類國家級保護區因小南海水電站建設被迫調整……被經濟開發和工程建設項目調整、瘦身,一些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面臨解體。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下稱“國合會”)的報告稱:“發生在河口與近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如浮游生物組成及種群結構改變、生物多樣性降低及初級生產力下降、有毒赤潮種類增加、魚蝦產卵場和孵化場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與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行密切相關。”
國合會的一項調查結論就顯示:“大壩與水庫建設對洄游性魚類最直接的影響是阻隔了其洄游通道,而這種影響是毀滅性和不可逆的。”
至于水電移民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即便是舉世矚目、傾全國之力的三峽工程,也仍然要面對再移民、防止返貧和補償資金沒完全到位的窘境。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水電作為目前我國可開發程度最高技術、相對最成熟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仍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然而在水電項目正在中國大地跑馬圈水、爭相上馬之際,說“水電實現在開發與環保之間和諧發展”,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看來還為時尚早。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