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近期面對的“低碳壓力”真不少。
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一旦全球實行“碳關稅”,中國制造業出口量將削減1/5,而中國大陸的紡織品將是重災區。
2012年5月15日,歐盟對中國的航空公司下了“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在6月中旬前拒絕透露2011年的碳排放量數據,歐盟將對相關航空公司采取懲罰措施。
中國企業真的到了“不低碳不行”的時刻嗎?對此,《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了英國標準協會(BSI)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高毅民。
碳稅所逼,中國企業必須行動
“中國的排放量增長非常快,而且何時達到峰值目前還看不到。”高毅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根據荷蘭環境評估局發布的數據,2007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2010年,中國的排放量為90億噸,美國為52億噸。
高毅民指出,就人均排放量而言,2010年,中國是6.8噸,美國是16.9噸,而印度是1.5噸。中國的人均排放量雖然比美國少很多,但已超過世界平均值。“中國正處在經濟強勁增長的階段,這是我們的優勢。不幸的是,我們碰上了全球發展歷史上一個非常時期,經過200年的工業化,大氣中的排放空間已十分有限。”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今天,不能仿效當年的英國,走“先發展后治理”的犧牲環境的道路。
面對現實,節能減排已不可能再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了。
“對企業而言,實行低碳變革是必由之路。否則,今天生機勃勃的企業,明天可能消亡,因為企業產生的利潤不足以抵消高排放所需的成本。”高毅民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
對于中國這個出口大國,“低碳”已經成為新的國際貿易壁壘。
2010年初,沃爾瑪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核查”并貼上“碳標簽”,該決定影響到的企業超過500萬家,其中大部分在中國;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英國樂購公司對8萬件產品做了同樣的要求;富士康從2008年起也開始要求在大陸的上百家供應商實施溫室氣體核查。
同時,盡管中國企業一再抗拒,“碳關稅”已成為越逼越近的殘酷現實。
作為環境稅的具體稅種之一,碳稅是對化石燃料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瑞典、丹麥、荷蘭、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相繼開征碳稅。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中國制造”可能將面對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將因此下滑21%。
除了來自外部的壓力,中國政府對企業的節能減排目標也日漸明晰。
“十二五”期間國家發改委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2011年12月7日,國家發改委等12部委還聯合發布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約有16000家企業被納入到通知的范圍中。
高毅民指出,“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已經被納入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當中,這對推動節能減排也將起到實質性作用。“現在大部分企業仍在靜觀其變,但中國此次節能減排的決心很大,未來也將出臺一系列懲罰措施,所以節能減排是大勢所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