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爆發式的增長,光伏行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清潔生產便是其中之一。隨著產能快速擴張,光伏產業的污染與能耗問題備受關注與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和平組織發布《中國光伏產業清潔生產研究報告》,通過梳理光伏產業的各個生產環節發現,技術已經不是實現污染減排和降耗目標的障礙,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有能力、也應該做到清潔生產,讓太陽能發電這種低碳能源真正實現清潔化。
光伏清潔生產不令人滿意
中國的光伏產業在2004年后開始飛速發展,200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201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13GW,電池組件產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產量的45%,太陽能電池產量連續五年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也在逐漸起步,2010年安裝光伏發電500MW,累計達到900MW,居世界前十。2011年中國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產量分別達到20GW和16GW,仍居世界第一,發電裝機容量可以達到3.6GW,僅次于德國、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一般光伏發電系統的使用壽命是25年,而據研究估算,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能量回收期僅為1.3年,也就是說,光伏發電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的碳排放為33~50g/kWh,而煤電的碳排放為796.7g/kWh,燃油發電的碳排放量為525g/kWh,燃氣發電的碳排放量為377g/kWh。光伏發電僅為化石能源發電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總的來看,我國整個光伏產業的清潔生產狀況不能令人滿意。以產業上游的多晶硅環節為例,目前中國的多晶硅企業有70多家,只有20家達到2011年頒布的國家《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要求,說明只有不到1/3的中國多晶硅企業能耗和環保達標能夠滿足清潔生產的基本要求。這20家企業規模也參差不齊,有的生產規模達到了萬噸級,有的規模較小,有的還在建設中沒有實際生產,能夠繼續生產的企業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環節,國內下游的組件企業多達700~800家,只有少數幾家上市企業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了企業的能耗水平和“三廢”排放情況。現在看起來,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業環境信息的渠道,這暴露出中國光伏企業對清潔生產的認識不足,還多停留于口號和形式上。由此產生的違法、違規隱患,比如在常規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術不是清潔生產的瓶頸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環節在能耗和“三廢”排放方面首當其沖,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減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間,且其成本下降的潛力也最大。處在這個生產環節中的企業應該努力創新,將清潔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0年年底,國家發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作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行業標準的出臺提高了行業門檻,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產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