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座已堆積得非常高的疊疊高木塔,當底下一根根木塊被抽走并放置于塔頂時,整座木塔就隨時面臨轟然倒塌的危險——當前的光伏行業正是這樣一座木塔,而歐債危機和多年來的行業無序競爭、產能躍進正是這一根根被抽走的木塊。
“寒冬”飲“苦酒”
年初至今,國內光伏行業經歷了價格暴跌、庫存激增、債務高企、海外“雙反”等一連串厄運,整個行業在三季度末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場一片蕭索。盡管歐洲主要光伏安裝國削減補貼以及隨后爆發的歐債危機被視為導致上述一幕的直接導火索,但近日從業內多方調查獲悉,當前的這種困局其實早在近幾年光伏行業無序競爭與產能躍進的過程中就已肇因。
事實上,正是去年光伏行業高歌猛進之際的大量投機性新增產能,才釀成了今年來價格一路下滑、產能嚴重過剩的“苦酒”。而最低價中標與低行業標準這些行政弊端則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上述行業“亂象”。
光伏投機潮之禍——中小企業停產潮
“去年到今年有非常多的廠商投入太陽能行業,但這些廠商并不是以經營企業的出發點來投入,更多是帶著投資甚至投機的心理,希望在太陽能行業賺取暴利。這些廠商的進入并沒有給光伏行業帶來技術,而僅僅帶來了資金和快速吸取利潤的做法,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管理人士近日總結這輪行業低谷的教訓時如此評價。
據他透露,不少房地產企業自去年政府調控地產行業之后就開始大量進入光伏產業。由于房地產業一直是暴利行業,當這些賺慣了快錢的房地產商帶著大筆熱錢滾入光伏行業之后,也將后者視為又一個賺快錢的“聚寶盆”。
“不料今年市場急劇變化,這些習慣快進快出的企業為了拋貨,根本沒有成本和價格觀念,任何價格都拋,由此造成了恐慌,組件價格隨之出現更快速地下跌。”上述管理人士說。
有數據顯示,自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分別下跌了約45%、52%、53%、42%。
除了房地產企業外,去年還有大批紡織、代工企業也大舉殺入光伏行業,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中國著名的織襪制造商浪莎集團。一個廣為傳播的故事稱,浪莎集團的兩位創始人——董事長翁榮金和總經理翁榮弟在去年10月決定進入光伏行業,并為此準備了10億元現金,將購買100臺相關設備,建立起從切片到組件的光伏流水線。
翁氏兄弟并不是投資最大的。“合伙投20億、30億,甚至50億元開廠的大有人在。”浙江光伏中小企業聯盟會長羅之彤說。
作為國內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浙江投資光伏的熱情也最高。目前,該省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且規模在100MW以下。
放眼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我國占近9萬噸;產能巨大,國內市場總量卻較低,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就是國內光伏產業的現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