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錢塘江源頭的浙江省衢州市,按照“生態建設為全省多做貢獻”的總體要求,把保護源頭水質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全力構筑錢塘江源頭水污染防治屏障,生態環境質量位居浙江省前列。截至2010年,全市區域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2004年的65%提高到100%,出境水質連續6年100%達標,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358天。
■加強污染整治
□保護源頭水質
衢州市委、市政府把保護錢塘江源頭水環境質量作為全市環保工作的重點,提出了“寧可經濟發展放慢,也要傾全力保護好源頭水環境”,并將源頭生態環保列為為民辦實事工程,以目標責任制的形式與相關部門和縣市、鄉鎮簽訂責任書,作為年終環保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增強各級各部門保護源頭水環境的責任感。
衢州市加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扎實推進重點領域環境治理,完成了巨化集團公司等12家省控氨氮和龍游綠得公司等磷排放重點企業的治理。通過整治,巨化集團氨氮排放量削減44%。全市廢紙造紙企業廢水生化處理改造全面完成,大噸位燃煤鍋爐脫硫工程全面建成。加大固廢集中處置力度,建成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并投入使用;通過搬遷規模化養殖場、關閉活性炭企業、拆除水產養殖網箱等措施,持續開展烏溪江庫區環境綜合整治,有效保障水質安全。完善清污分流,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達標率在95%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積極實施廢棄礦山治理和生態恢復,全市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率達90%。
淘汰落后產能,實施企業轉型升級,筑牢源頭屏障。衢州市主動淘汰造紙、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落后產能,關閉1.24萬個農村傳統竹制腌塘及2000多家土法造紙企業,關停349孔土法小石灰窯、604個各類灰鈣棚以及拆除了124條水泥機立窯生產線。整體關閉沈家化工園,淘汰落后和污染嚴重的企業(生產線)2000多家。投資1.3億元,完成了2200多家規模化養殖場排泄物的治理,規模化養殖糞尿綜合利用率達到92.8%。
■強化環境監管
□嚴格項目準入
為有效保護源頭生態環境質量,衢州市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嚴格控制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新污染源產生。通過采取多項措施,“十一五”期間,衢州市化學需氧量比2005年下降16.06%。同時,狠抓增量控制,嚴把項目準入關,嚴禁重污染項目進入衢州,使新增污染物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近5年來,衢州市否決1300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涉及投資額超過93億元。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防治水污染的關鍵。衢州市把環境設施建設作為污染減排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點,舍得投入建設資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6座,建成鎮級污水處理廠46座。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5%,各縣(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處理率達62%。
衢州市把加大污染企業的監管力度、監督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作為日常環境監管的重點工作。針對當地水污染企業分布情況,以及企業內部管理的實際和企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結合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實施企業環境分類管理,對屢教不改、超標排放或偷漏排污染物的企業實行重點監管。
■創新管理機制
□嚴控流域污染
為及時掌握和嚴密監控錢塘江源頭流域水質,衢州市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完善三大機制,嚴密監控流域水質狀況。
完善水質監測跟蹤機制。采用人工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嚴密監控衢江水質。目前全市已建成5個交界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由專人對自動站數據進行監控,并定期進行人工監測比對,發揮水質自動監測站在流域水質管理中的預警作用。
完善交界斷面水質考核機制。制定了《衢州市區水系斷面劃分方案和考核暫行規定》。在衢州市區境內衢江主要支流和排水渠道上劃分了41個監測斷面,對進入衢江的16條支流進行全面評價,并嚴格考核。
完善水環境執法應急機制。建立了環保、水利、交通等各有關部門聯動的水環境執法應急機制。同時,不斷完善水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重點企業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配備了應急設施。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