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要拍完美的照片和電影,而是想讓更多的人來關心垃圾問題?,F在情況已經好多了,但是垃圾問題還需要更多人的關注才能解決。”
作為攝影師,王久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就是《垃圾圍城》,透過他的鏡頭,人們會發現原來就在北京周圍不遠的地方,有那么多觸目驚心的大垃圾堆,城市的人其實生活在垃圾堆的包圍圈當中。
王久良和歌德學院合作的紀錄片《垃圾圍城》日前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首映。而此前從德國來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格爾德·柯能(Gerd Koenen)也和他針對這個話題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館做了一次對話,討論垃圾圍城的景象何以出現。
在他們看來,我們都應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到隱士生活固然已經不可能,但一定要有意識地做出努力,改變生活方式。
王久良的《垃圾圍城》項目,始于2008年10月,一直拍攝到了2010年4月。拍攝過程中,他感受到了觸目驚心的事實:“在這兩三年中,我實際自己走過的垃圾場有四百多座,而每一座垃圾場的標準基本都在十萬平方米,一些小型的垃圾場不包括在內。根據北京市官方最新公布的數據,存在于北京周邊五環到六環之間的垃圾場有一千多座。”
在執行這個項目的時候,垃圾場里遍地的包裝袋,讓他開始把問題回溯到這些垃圾的來源地:超級市場。他和歌德學院合作的內容,還包括帶著參與者去超級市場里做“田野調查”。拍攝了幾年垃圾項目的結果,讓王久良對大型超市有了“免疫力”:“我現在一進超市,滿眼都是垃圾。任何一個商品的包裝,都是各種各樣的垃圾。不但包裝是垃圾,而且里面東西也是垃圾。”
柯能對他的看法頗有共鳴,“現在在全世界范圍內,過度生產都是一個問題,人們對消費主義開始有所反思。”人們到底需要多少手機、計算機、汽車?“這些都是被人為加速更新的,都是被制造出來的欲望”,柯能這樣認為。他熱愛美食,但德國的速凍包裝食品已經發達到一定程度,“連有些餐館里供應的餐點,也不過是用速凍食物加工一下端上來而已。”他對標榜提高人們生活效率的速凍食物十分警惕,“現在德國已經非常流行了,一個家庭甚至都不會聚在一起吃飯,只是各自熱一些速凍食物分頭吃。”
王久良對“消費主義”十分不滿,“我覺得一個非常虛假的概念挾持了我的思想,讓我去消費,所以我覺得一個超級市場,就是一個大的陷阱,去勾引我,去消費它,你進去很難讓自己抽身。”
在王久良看來,超級市場就是“消費主義”最明顯的代表,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攝影和紀錄片,能夠對人們有所觸動??履芤蚕M?ldquo;王久良的作品能撕破商品閃光的假象”。但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似乎離開消費就難以為繼的時代,不可能再回到隱士的簡約生活狀態中,“我們的消費者在縱容這種過度消費,我比較悲觀”。而柯能則認為希望在于人們對健康的有品質的生活的期待,“大工業生產的食物和很多疾病都有相關性,我現在樂觀的是,身邊對超級市場感到厭惡的人越來越多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