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針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食鹽搶購現象,中國鹽業總公司成立了以總經理茆慶國為組長、副總經理董永勝為副組長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啟動應急工作機制,要求各地鹽業公司確保食鹽市場安全供應。加強銷區市場管理,加大成品鹽調撥力度,充實各級庫存。據了解,中國食鹽大部分是礦鹽,礦鹽資源充裕,供應不成問題。即使是海鹽,亦遠離日本,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官方的這一表態,以及各地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無疑會緩解民眾的恐慌情緒,搶鹽這一非理性行為也會漸趨降溫。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聯系到此前也曾發生過的搶口罩、搶水、搶板藍根等搶購現象,不能不讓人深思。
食鹽搶購現象暴露出科學常識普及還不夠。此次食鹽搶購,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地區首當其沖,據分析,引起此次食鹽搶購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近期民間盛傳補碘可防止核輻射;二是認為海水質量將受到核污染,今后生產的海鹽不安全,不能食用。
對此,相關專家已明確表示,食鹽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而且碘酸鉀不同于碘片里的碘化鉀,市民就算吃很多鹽,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輻射效果。而針對海水受輻射污染這種擔憂,從目前監測的情況來看,民眾也不用擔心,因為海水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此外,我國食鹽大部分是礦鹽,海鹽的量不會超過20%。廣東省大概也只有三成左右的食鹽是海鹽,而且我國礦鹽資源充裕,不會供應不上的。還有學者說,退一萬步講,即使抗輻射,你也不能拿鹽當飯吃,這充分暴露人們的科學知識還相對匱乏。
一位哲人說過,災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思想的愚昧與無知。當今中國,無論是我們的經濟總量乃至民眾的受教育程度,都已今非昔比,科學知識更為普及。盡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得不面對一些搶購風潮。
謠言止于人的自覺。針對謠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負起責任,要在第一時間辟謠,通過科學知識粉碎傳言,要對市場進行全面監管,在加大物資供應的同時,對哄抬物價、囤積居奇者嚴厲懲處。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每一個民眾都應負起責任,與政府站在一起,聯手應對災難,不僅要懂科學,更要相信科學,不僅不能信謠,還要做到不傳謠,主動抵制謠言傳播。畢竟,社會恐慌損害的不是個別人的利益,而是社會整體,與我們每個人都休戚相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