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就是這場變革的主攻方向。面對新形勢、新矛盾,代表委員認為,“十二五”是加快結構調整的黃金(1437.60,9.00,0.63%)機遇期,改革攻堅,時不我待!
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不調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將受到挑戰
去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聽到這個消息后,江蘇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代表卻沒有特別興奮。
“我們絕不能被成績沖昏頭腦,不僅要鞏固結構調整的成果,還要把結構調整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增強改革的緊迫性!”尹國新說。
“十一五”期間,得益于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糧食取得了“七連增”,服務業的比重提高了2.5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單位能耗下降19.1%。
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協調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結構必須改變。“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內需拉動不足的問題充分顯現。”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錢國玉代表說,如果繼續依靠投資保增長,還會帶來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資金流動性過剩等問題,造成經濟運行大起大落。
一、二、三產業不協調的經濟結構必須改變。“近年頻發的自然災害敲響了警鐘,我國農業基礎太薄弱了,包括運輸、物流在內的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后。如果結構不調整,就很難實現穩增長、控物價、惠民生的目標。”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林景順代表說。
過度消耗資源能源的增長方式必須改變。目前,我國原油(105.65,1.23,1.18%)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能源安全堪憂。“近年出現的‘氣荒’、‘柴油荒’等都說明我們的能源結構不合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不盡快調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持續性都將受到挑戰!”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委書記趙合代表說。
調整為什么難
動力不足,實力不濟,引導與倒逼機制不健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李蘭委員常年從事民營企業發展研究。她發現原本創新能力最活躍的民營企業,近些年有相當一部分陷入了“想轉型沒方向,想升級沒本領,想融資沒門路,放棄又不甘心”的困境。
除了實力不濟,動力不足也是近些年結構調整推進緩慢的原因。
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代表注意到,一邊是實體經濟缺少投資,導致農業基礎薄弱,工業核心技術欠缺,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一邊是一些民營企業拿著大筆資金炒房產、炒作市場緊缺商品,賺快錢。“長此以往,不僅投資結構無法優化,產業結構還會空心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