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于承認有“毒”。作為當今市場最炙手可熱的企業,蘋果的供應鏈遍布全球,環環相扣,可是它的社會責任鏈卻為何總是斷裂?
蘋果近日發布《2011年供應商責任發展報告》,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供應鏈致病員工。然而,這份說明并沒有消除人們對該事件的疑問,卻引來更多關于蘋果公司社會責任的追問——作為當今市場最炙手可熱的企業,它的供應鏈遍布全球,環環相扣,可是它的社會責任鏈卻為何總是斷裂?
這是自沃爾瑪“血汗工廠”事件和富士康“自殺風波”后,又一家跨國公司陷入供應鏈責任困境。從程序上看,蘋果公司并非中國供應鏈致病員工直接責任者,這或許就是事件發生一年多,蘋果一直選擇沉默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沉默并不能掩蓋蘋果的尷尬處境,作為供應鏈上的強勢企業,它無法回避“老大的責任”。
在全球供應鏈上,掌握著巨額消費訂單的跨國公司是顯而易見的“老大”。它給予供應鏈上企業以購買的機會,掌握著供應鏈的話語權和利益分配,它的一舉一動不僅左右著一個產業,還影響著消費者的生活。在供應鏈建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跨國公司,他們用一個個訂單將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鏈在一起,他們建立了游戲規則,贏得了更多的利益,也理所當然要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這一責任,包括關注供應鏈企業的勞工權利、環境保護和商業倫理等在內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當然,在蘋果事件背后,我們自身勞工權益保障制度的缺失和監管機構的缺位,也是不爭的事實。當跨國公司開始以保護勞工權益為目的,加強對代工企業的約束時,我們的監管機構還沒有意識到勞工權益保護的迫切性。有些城市為了引進項目,留住企業,不惜犧牲生態環境和勞工利益。
回到蘋果公司中國供應鏈致病員工事件上來,在這一年多里,我們的監管機構的反應是否及時,我們為那些受到正己烷傷害的勞工們提供了怎樣的權益申訴渠道,我們為那些依賴中國廉價勞動力而生存的代加工企業設置了怎樣的規則?
報道稱,蘋果終于承認有“毒”了。在它公布的報告中還提到,接受審查的127家工廠中,有9個涉嫌使用未成年工人,有80個有危險性化學物質。因此,該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它承諾要與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開展溝通交流,確保其生產環節中的勞工責任。我們期待蘋果能夠兌現承諾,也期待我們的監管機構能夠積極擔負起維護本土勞工利益的責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