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蘋果公司公布了2010年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供應鏈員工因污染致殘。報告說,在蘋果公司供應商勝華科技蘇州工廠,有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環境,健康遭受不利影響。
讓人們頗感意外的是,最早發現蘋果有毒的不是當地的監管部門,而是民間的環保組織。據悉,2010年,有36家國內環保組織為促進IT產業解決污染問題,與29個IT品牌進行多輪溝通。其中,《IT行業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第四期)蘋果特刊》,就曾敦促蘋果公司對蘇州聯建科技公司和運恒五金公司員工的正己烷中毒做出回應。遺憾的是,蘋果公司一直采取回避策略。按說,作為負有管理職能的監管部門這時就應該挺身而出,對有毒的蘋果展開深入調查,及時公布事實真相,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但是,不知是監管部門消息閉塞,還是他們充耳不聞,總之,他們選擇了沉默,好像這事和自己沒有一點關系。
現在,蘋果公司在輿論的壓力下,終于承認自己有毒了,但他們又粉飾太平地說:已查實所有受到影響的員工均已成功得到治療,會繼續檢查工人們的病歷,直到他們完全康復。已按照中國法律的要求為患病工人和康復期的工人支付了醫藥費和伙食費,補發了工資。137名工人中的大部分已經返回該工廠工作。可記者實地調查的事實卻是,137名工人中,部分員工正在遭受被迫離職的壓力。蘋果公司公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無視工人基本尊嚴的行徑固然令人憤慨,但當地監管部門的冷漠和失職更令人感到震驚。
其實,面對有毒的蘋果,監管部門選擇沉默也許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強調招商引資,不講原則地開出各種優惠條件,對于監管工作常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唯恐得罪了這些外資企業,生怕這些外資企業從自己的地盤上跑掉了。就像再好的蘋果一旦有毒,也要及時清除;再大的企業一旦違法,也必須受到懲處。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蘋果”有毒了,請當地監管部門該出手就出手,別再袖手旁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