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未放棄對速度的追求,在2010年,有很多關于速度的事值得記憶,國產高速列車不斷打破世界紀錄外,中國人的高鐵出行讓很多發達國家也艷羨不已。
不過,有一件關于速度的事情,值得回味。在去年9月份的時候,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幫學生制造了一輛電力驅動的汽車,在猶他州的巴納維亞鹽帶平地,創下了每小時495公里的最新世界紀錄(電動車)。
雖然,在傳統動力領域,汽車速度已經可以突破音障,但在電動車領域,上述成績依舊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你可以試想一下如下場面,燒汽油的布加迪威龍被這輛名叫七葉樹子彈(Buckeye Bullet)的車遠遠甩在身后的情形。
一場有關動力的革命看來并非悄然而至,而是轟轟烈烈。在1月份,奔馳剛剛慶祝了它的125歲生日,在過去的1個多世紀中,傳統汽車技術已經被發揮到了極致,雖然仍有提升空間,但是如果說要來一場革命,非新能源汽車莫屬。
很多業內大腕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仍不抱大希望。其中最樂觀的家伙當屬雷諾日產的CEO卡洛斯·戈恩,他覺得在2020年時,新能源汽車在全部在售車型中的比例約為10%。
很多人也許覺得10%并不算太高的比例。不過,以2020年全球每年銷售1億輛新車計算,其中新能源汽車就得占到1000萬輛,這意味著全歐洲的新車都換上新能源車。
戴姆勒奔馳公司的CEO蔡澈就表達過更為保守的觀點,他覺得新能源車在2020年前不會超過3%。從目前不到1%增長到未來的3%,十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漸進過程。在這期間,汽車生產商正在做兩項工作,一方面,他們希望傳統動力不要那么早被淘汰;另外一方面,他們希望在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中,不要落伍。
也許亮白色的巴納維亞鹽帶,離我們每個人都很遙遠,我們難以感受到每小時近500公里的風馳電掣。倒是身邊不斷擁堵的交通,時刻紛擾著我們。同樣是在2010年,北京市的治堵政策在年尾出臺。不僅給汽車市場畫上了一個休止符,也讓都市人反思,汽車的"罪與罰"。
當初卡爾·本茨發明汽車時,肯定沒有想到,今天全球汽車的保有量已經突破10億輛,同時還以每年6000萬~7000萬輛的速度在不斷增加。汽車排放的污染物已經占到大氣總污染物的30%~60%。
然而困擾還不止這些,根據統計,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的中心區平均車速已經"淪落"到每小時15公里,當我們駕車出行時,每每有被自行車超越的場景,這時候,關于有車生活是一種愉悅還是一種負擔,難以名狀。
于是乎,出現了某種矛盾,一方面,對于速度的亙古不變的追求,對于通勤范圍日益擴大的渴望,對于創新技術的好奇;與有車生活帶來的種種不變,以及對環境造成了壓力,好像難以調和。
事實上,在這方面哪怕是電動車的橫空出世,也不會徹底解決問題。從能量的角度來看,由于我國以燒煤發電為主,作為二次能源的電力,其全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不比燃燒汽油少。
面對未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體系創新。不僅是電動車技術,而且包括智能交通技術,更為先進的城市管理系統等等。也許若干年后,當我們真正面對已經徹底改頭換面的交通系統時,我們會覺得自己身處在某部科幻片中。相對較小的車輛,公共化的租賃系統,立體的交通布局,各種形態的城市公交系統等等。在這個問題上,你可以讓想象力飛一會兒。
面對著人類未來30年變革最為激烈的領域,這個各種概念頻出,資本密集、技術也密集的領域,也許眼下的一絲關于汽車的不快,能慢慢消退些,我們只是在前進的路上而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