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內每一幢高樓最佳節能法是什么?不是為高樓添上層層疊疊的“保暖”外衣,也不是對舊居實行最新的節能技術改造,而是盡最大可能讓國內建筑“長命百歲”。若能依法確保各類建筑有足夠的生存時間,則可為當前國內城市最大的節能法。
在中國大地上“出生”的建筑物,應該活多久?這是很多人不太關心的一個問題。若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權的年限,最好應該有70年的壽命;若按照《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居民樓雖然不屬于重要建筑物之列,但法定年限起碼也應滿足50年的使用期限。在歐美發達國家,建筑設計使用年限同為50年,但平均使用壽命卻長得多。英國建筑平均使用壽命超過100年,美國建筑平均使用壽命也接近80年,國外城市里“百年老屋”隨處可見。而在我國城市中,不僅百年老屋已屬鳳毛麟角,連50年壽命的中國建筑也比較罕見,從改革開放初以來“幸存”30年的建筑也明顯垂垂老矣。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現今我國建筑壽命的基石依舊不太可靠。作為全球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的建筑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據住建部有關領導披露,因為盲目拆遷和建筑質量問題,這些建筑大多數的平均壽命只能持續25年至30年。短壽的中國建筑輕松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每年在消耗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特別是每年高達4億噸的建筑垃圾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至40%。時下,建筑業已占社會總能耗的27%,有關部門大幅提高了新建筑節能標準,還要求對舊建筑進行節能改造。但哪怕是所有建筑節能新技術的疊加效應,也未必比得上依法提升國內建筑壽命而大幅減少的資源消耗。特別是城市居民花“國際一流”房價,買下的卻是只有30年薄命的商品房,不僅對社會資源來說是極大的浪費,也讓家庭財產在無形中打折。
我們的建筑壽命如此之短,這一方面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質量問題,也有不容回避的制度問題,成為國內房地產各種亂象之一。如何防止鋼筋混凝土建筑的結構性缺陷和“拍腦袋”規劃的缺漏,需要立法來保障國內建筑的壽命問題。如果依法確保國內建筑有50年的生存權,那么我國建筑業的節能大計還算靠譜,城市節能減排工作則將躍上新臺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