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要征收古城維護費,引發一片反對聲。在金融危機之下,在發改委明確要求景區門票不得集中漲價的情況下,大理古城頂風變相漲價,也怨不得人家質疑。
面對洶洶眾議,大理方面仍堅持認為自己大有道理,一個主要理由就是缺錢。作為收費主體的古城管理部門稱,資金缺口是古城保護的最大瓶頸,由于資金缺口較大,很多年久失修的古城歷史文化景點無法及時修繕維護。
這樣的理由并不鮮見,此前,安徽黃山、重慶大足石刻、四川樂山大佛等紛紛出臺漲價方案,常見的理由都是資金不足。據報道,世界遺產重慶大足石刻至今拖欠3000多萬元維修費用;貴州荔波為申遺,已背上2億多元的債務。缺錢,似乎成了名勝景區保護的頭號難題。
先不說這些錢有沒有被挪作他用,甚至變成有關部門的經費。僅就他們說的風景名勝區的保護來說,錢多了就自然保護好了?最缺的真是錢嗎?
在多數文保專家看來,事實并非如此。國內著名的世界遺產專家、北京大學教授謝凝高就表示,文物和風景名勝區的保護,確實需要資金投入,但“富有富的保護法,窮有窮的保護法”。對于不可復制的文物古跡來說,盡可能保持原狀,減少破壞,可能就是最好的保護。盡量保持原狀,真的需要很多錢嗎?各地冒出的“資金缺口”從何而來?
查一查聯合國相關公約,對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風景名勝,應盡量保護其自然性和完整性。而此前我國多處世界遺產地受到聯合國專家質詢,不是因為“保護不力”,都是因為開發太積極,導致景區過度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
年久失修固然是文物古跡的悲劇,但過度開發和人為破壞的打擊更具毀滅性,而后者正是大多數風景名勝區面臨的現實困境。一些地方受利益驅動的短視行為,拿風景名勝當搖錢樹,搞過度開發和錯位開發,建賓館、修索道,建設眾多經營和娛樂設施。在受到警告后,又忙著整改,整改往往就是拆除。大量的資金缺口,多數就是在這種大拆大建中形成的,這已與保護無關,甚至是背道而馳。
今年,五臺山如愿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有專家評論說,五臺山申遺成功是“拆”出來的。這給我們一個啟示:開發旅游資源,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上,必要的投入不可少,但在文物和自然風景的保護上,可能也要轉變思路,學會多做“減法”。
退一步說,就是只從地方政府最看重的旅游收益來說,動不動就向游客伸手,也是一種算小賬的短視行為?,F在,很多景區的門票經過幾輪漲價,已經價格不菲。漲價太急,門票太貴,游客會用腳投票,建了那么多商業設施少人光顧,這個錢也賺不長久。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