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力行業的關停小火電,到煤炭行業的停批小煤窯,再到水泥行業只批建日產5000噸的熟料生產線……我國工業領域的方方面面似乎都躲不過“產能過剩”這個詞。然而,政府對于產能過剩的治理方法在各個行業似乎也是清一色的一致——上大壓小。
于是,我們看到了小水泥的立窯被改建成了粉磨站,看到了原來的小機焦變成了規模可觀的大型焦化廠,看到了鋼廠的高爐越來越高,電廠機組單機容量越來越大……
同時,過剩產能似乎并未遠離這些行業。而越來越多曾經被認為的先進產能淪為了落后。比如,日產10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單機容量20萬千瓦的常規火電機組……
雖然說先進產能逐漸替代落后產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單純以規模論優劣就是最好的淘汰落后的方式嗎?
最近,國內多個省市發現了兒童血鉛超標的社會事件。在追查污染源后,矛頭直指鉛、錳等有色金屬冶煉企業。以陜西鳳翔血鉛超標事件的元兇東嶺冶煉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的鉛冶煉工藝為密閉鼓風爐,相比占國內鉛產能60%以上的燒結機工藝,東嶺的工藝還要更先進一些,該廠10萬噸的鉛產能在國內鉛冶煉廠中也算是大廠規模。而正是這樣一家工藝與規模都符合國內產業政策,擁有先進產能的企業卻成了污染一方水土的源頭。看來,單純憑“上大壓小”篩選出來的產能未必那么“優秀”。
就事論事地說,此次多地頻發的鉛污染,根源并非此前諸多媒體所報道的廢水、廢氣排放,而無色無味的鉛也根本不會使莊稼歉收、土地荒蕪。一位冶煉廠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鉛元素在空氣中很容易擴散,在國外冶煉企業對鉛精礦的運輸、鉛冶煉的生產都會密封操作,而在國內,沒有一家冶煉企業可以做到完全封閉式的生產。冶煉廠外露天堆放鉛精礦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這,才是造成鉛污染的真正原因。
可惜的是,無論是國內的產業政策,還是環保標準,在這方面都有缺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