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生工程,“縣縣建成”不足喜,“正常運行”才過硬
“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是媒體報道各地節能減排進展時,一些地方領導常說的一句經典話語。
有沒有污水處理廠,直接關系水污染防治效果。國家提出到“十一五”末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05年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到去年底,體現水污染程度的化學需氧量排放累計下降了9.66%,離目標就差那么一點,污水處理廠功不可沒。
目前,全國有四五個省做到了縣縣都有污水處理廠,其他許多省市自治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這一民生工程。老百姓過去聽都沒聽說過的污水處理廠,仿佛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一個個縣城甚至鄉鎮,這種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確實令人欣慰。
具體到一個地方,建成污水處理廠不等于萬事大吉。最近,河北有8家污水處理廠因超標排放,被省內掛牌督辦。安徽涇縣、旌德兩縣的污水處理廠,因管網不配套成為擺設。廣東已建成的87座污染處理廠通過環保驗收并正常運行的不到一半。在已經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省份,類似情況也非個案。
這些現象讓我們剛剛涌起的欣慰大打折扣。原因似乎很清楚:缺乏后續資金,配套設施跟不上。包括超標排放,故意弄壞自動監測裝置,甚至為了應付檢查竟然“喝清水吐清水”等行徑,有監管不嚴的原因,也不排除因無力運營而弄虛作假。
國家投入巨資、地方花大力氣建成的治污工程,如果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各級領導肯定很惱火,人民群眾肯定有議論,新聞輿論肯定要追問。某種程度上,治污工程建成了卻不能用(管網不配套)、用不起(缺乏資金)、胡亂用(超標排污),這樣的民生工程不僅拖了節能減排的后腿,而且對政府公信力的消極影響比沒有建成的時候更大。
任何民生工程,“縣縣建成”不足喜,“正常運行”才過硬。
由此反觀,當初提出“縣縣建成”這一要求時,難道預見不到這些問題嗎?如果沒有預見,是不是說明這件事沒有經過充分的可行性論證,或者說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復雜性而搞了“一刀切”?如果已有預見,卻仍舊弄出一堆“昂貴的擺設”,是不是說明某些決策者做事太注重造“面子”而不屑于做“里子”?
當前,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不上治污工程,難以遏制污染勢頭。一些地方把“縣縣建成”作為一項“硬任務”往下面壓,也是形勢所迫。但是,上級部門在布置和考核這一任務時,不能光看轄區內的治污工程建成多少,更要看它們是否能夠正常運行,尤其要千方百計幫助基層解決運行難的問題?;鶎硬块T一味強調客觀困難,也解決不了問題,完成“硬任務”,除了多動腦筋,狠下功夫,沒有捷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