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多部委6月1日聯合出臺通知,確定在上海、長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該消息刺激下,幾乎所有汽車股都在大市疲弱背景下逆市上漲3%-5%。實際上關于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帶來的利好,很早就已經被提前消化,這一波小幅上漲,只是強弩之末。
新能源汽車將帶動包括汽車制造、電網設備、充電站設備、鋰電池等在內的龐大產業鏈,特別是在電動汽車的“燃料渠道”方面,各方都在為充電站的建設跑馬圈地、搶占資源。國家電網作為電力巨無霸高調宣布未來10年將投入數百億元發展充電站,傳統的石油公司也在期冀分一杯羹。2010年初,中石化宣布以北京作為突破口,首次進入充電站行業。中海油也與中國普天合資成立了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專門運營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網絡。三大石油公司中,只有中石油表示“暫不進入建充電站領域”,而業內人士認為中石油進入充電站領域也不過是早晚的事。
目前有機會建設布局充電站的都是國字頭巨無霸企業,在當前國家還沒有出臺相關充電站行業標準時,各自為政的局面在所難免。充電站到底由誰來建?行業準入門檻有多高?如果沒有整體規劃以及各項準入標準、技術標準等,充電站建設即使能夠在兩三年內為眾多相關上市公司帶來較大收益,但對于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并無好處。
建充電站說來容易,但除了有錢外,還需要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制造領域目前看起來平靜,但電動汽車的話題已經顯得陳舊。早在3年前,各汽車廠商幾乎都試水了新能源汽車。現在消費者就算是想要享受《通知》的補貼也很難,因為現在市場上根本就無車可賣。比亞迪高調宣布年內推出1000臺電動汽車,但并未因政策出臺而作任何增產計劃。
從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規律來說,技術和市場成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方面是充電站建設如火如荼,另外一方面是距離產業化路途遙遠的電動汽車制造產業,這兩部分哪一方面走慢了,都會造成另一方面的巨大浪費,兩者協調有序發展,才能真正推進未來“零排放”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