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以“低碳”為其核心理念之一,使“低碳”這個詞在中國風靡一時,,各種倡導這種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活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一種倡導如何能在上海世博會結束后繼續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要使低碳生活真正在全社會成為一種人們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首先我們必須對其定義有正確的認識。低碳,指的是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是一種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或者可以這樣說,低碳生活就是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在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我們減少了資源的使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就會降低,相反地,我們得到的將是以低成本和低代價為基礎的更自然,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實現了雙贏。
第二,我們還需要選擇一些合理便捷地實現“低碳生活”的方法,避免盲目而適得其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了這樣的七條“個人低碳生活方式”:用傳統的發條鬧鐘替代電子鐘;用傳統牙刷替代電動牙刷;用公園慢跑替代電動跑步機上的鍛煉;乘火車去八公里外的地方而不是坐汽車;洗衣服時用自然晾干替代洗衣機甩干;在午餐休息時間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這些都是簡單易行的方法,對于個人來講,低碳生活可以從細節做起,我們只要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低碳”就不再是個美麗而遙遠的存在。
第三,對于企業,特別是高能耗企業來說,要實現“低碳生產”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產業結構的調整,先進技術的開發是一個需要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過程,且有著較高的風險。這樣的代價使一些企業選擇繼續墨守成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創新必然會成為一個現代企業成功的生命線,企業應具有長遠眼光,積極轉型,實現“低碳”生產,可持續生產。
要讓“低碳”理念長青,政府部門也需要花大力氣。實質上,“低碳社會”正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具體體現,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核心理念。政府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時,可以將“低碳”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比如加強宣傳力度,加大投資力度,使節能減排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從而促進“低碳”社會的建設。
“低碳”無疑已經成為當下的一個流行詞,然而,如果不使這樣的意識真正深入人心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很可能也會如許多流行品一樣過季褪色。“低碳生活”的實現,“低碳社會”的建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長期努力和整個社會的通力合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