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呂植曾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氣候變化,不僅僅和南極的冰、北極的熊有關,更是你身邊的事兒,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飯,都有關。”
中國著名科學家秦大河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他公開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說:“有科學家認為,極端天氣變化的增多,和氣候變化有關。”學者說的極端天氣變化,是普通人能夠感受到的,比如百年不遇的大風、干旱,甚至比過去來得更早的大雪。
在中國,氣候變化也變成了自WTO之后最熱的國際詞語之一。普通民眾用不同方式表示著對這個問題的關切。
離開北京前,首都機場的出境檢查官員對我說:“你到丹麥后,跟那些發達國家的人說說,他們發展那么多年了,現在我們中國要發展,他們卻不許排放了,這道理說不通。等我們發展到他們的水平,我們再說減少排放的事兒。”
在北京到歐洲的航班上,記者的鄰座是北京一個航天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疑問是:“氣候變化是不是讓南極的冰都化了?”他感慨說:“我家買了兩輛車,現在孩子大了,準備要買第三輛。我也知道這對環境不好,但是人們在商家的刺激下,消費欲望越來越高。你說,現在的人家里有空調,出門有車,我們的幸福指數能比唐朝的人高?”
氣候變化同時也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些環保人士稱,哥本哈根會議是“人類集體行動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機會”;也有來自中國和西方科學家的懷疑論者,認為“全球變暖”這個話題科學依據不足,有不確定性;甚至還有少部分人群認為,“全球變暖”說是發達國家不希望發展中國家趕上來的一個“陽謀”。
但是,別管“希望哈根”吹來怎樣的風,全球變暖也是公民自己的事兒。政治家談他們的,科學家辯他們的,公民行動自己的。從小處說,咱們自家隨手關燈,從小細節處行動節電,省的是自己家的錢,你的小行動也拯救了像馬爾代夫那些怕淹掉的國家。
在會場,來自臺灣的民間人士顧卓雄指著他名片上英文的“老子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我們中國的思想家老子說過,常善愛人則無廢人;常善愛物則無廢物。這些環保理念,我們應該和西方溝通交流。”(記者 王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