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委員金相燦說,對我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的思路與技術路線要認真反思。為治理這些湖泊,政府已投入龐大的資金,僅滇池就投入100億元,但效果不甚理想。
有關專家認為,傳統治理思路主要盯著湖泊水質做文章,水質又主要是COD、總磷、總氮3個指標,其實這只是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的“冰山一角”。要認識廬山真面目,必須對水生態進行全面監測、診斷。首先要從規范流域內的人類活動著手,調整流域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控制整個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
環保投入成“唐僧肉”,“擠一擠水分有40%”
近年來,一些地方頻頻出現環保資金被挪用事件:河南省平頂山市環保部門用1000多萬元養超編人員;廣東省2000多萬元的環保資金被挪用建設政府辦公樓等項目……記者在世界湖泊大會上采訪時,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環保投入的確是個“無底洞”。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說,以前我們一直強調環保投入不足,但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的環保投入不斷增長,“十二五”期間預計還會加倍增長。“但是,真正用于污染治理、環境改善的有多少呢?”王金南說,“擠一擠水的話,我覺得可以擠掉40%以上。”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還發現,一些地方治理江河湖泊,就是建廣場、鋪草坪、筑園林,乃至修高爾夫球場,有的地方甚至將河道的兩邊都砌成水泥墻。對此,王金南分析認為,這類“環保投入”更像一個個“形象工程”,有些不僅不能達到治污目標,反而是對環境的破壞。
“‘面子工程’造價很高,一些地方污水處理廠的樓建得很大很氣派,浪費的錢甚至可以再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說。這里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環保項目資金使用不透明,對排污企業的環境執法不到位,導致環保投入“無底洞”深不可測。
更有甚者,環境治理的資金變成了“唐僧肉”。審計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審計調查發現,很多水污染防治項目在資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問題,5億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資金被挪作他用、虛報多領,36億多元的污水處理費及排污費被少征、挪用和截留,涉及水污染防治項目資產閑置的問題金額超過8億元,有206座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污水能力達不到設計要求。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江河湖泊的污染問題是多年積累形成,總的說來還是投入不足。但問題的關鍵是有限的治污資金能否用到刀口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