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世紀30年代灰霾、沙塵暴也很嚴重,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逐漸轉變了其產業結構。其實不僅是工業,農業產業結構對空氣環境也有很大影響,農業如果要翻耕,就會攪動地表下墊面,翻耕對大氣細粒子的污染也有很大的貢獻。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逐漸改變了農業生產結構,以前三分之二的土地平原是種糧食,后來改成三分之一種糧食,三分之二是牧場和林場,牧場和林場不需要翻耕,污染就減少了很多。
除了治本之外,現階段我們也要采取治標之策。空氣污染也和城市管理建設有關系,比如不文明施工會帶來城市揚塵,汽車尾氣超標加重了灰霾,這些問題都是現階段可以通過改進管理方式和建設方式解決的。
垃圾分類考評辦法下月公布,記者走訪發現居民小區分類宣傳不足、設施不全、標志混亂垃圾分類,能為還是不能為?
“挾太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那么,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是像挾著泰山跨越北海那樣難以做到,還是像為老人采摘一朵花那樣是舉手之勞呢?廣州下月將公布區鎮街垃圾分類考評辦法,但記者近日走訪了中心城區和番禺區一些居民小區,發現這項工作面臨的情況仍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現象:設施不全,分類標志混亂
記者走訪了中心城區的五羊北小區、瑞心苑、金坤小區、廣東省電子技術研究所住宅樓、僑源閣小區、匯景新城和番禺區的祈福新邨共7個小區,有的小區垃圾桶分類齊全,有些則只簡單地分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有些則根本沒有標志,有些干脆就是一個什么都可以往里倒的大桶。
越秀區五羊北小區的幾棟大樓里,每層放置兩個破舊的紅色塑料垃圾桶,沒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標志。記者看到,居民們的各種生活垃圾都是用五顏六色的塑料袋隨意堆放到垃圾桶里。只是在大樓外邊,有幾處放置著標準的垃圾桶;雖然各自寫著“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字樣,但居民們還是把各種垃圾混同堆放到這兩個垃圾桶里。天河區的瑞心苑小區內,垃圾桶有的標有“紙屑、瓶罐”字樣,另一些則標志模糊不清。番禺區的祈福新邨,倒是隨處可見標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樣的垃圾桶,但許多業主一股腦地把各類垃圾裝在一個塑料袋里,隨意把垃圾扔到任意一個垃圾桶里。而其他社區都只有一個大桶,各類垃圾混雜堆放。記者只在天河區的匯景新城發現有“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其他垃圾”標志齊全的垃圾桶,但分布并不均勻,有些地方四類垃圾桶齊全,有的地方則只有1個或者2個垃圾桶。
在這些有分類的小區里,垃圾桶的標志還各不相同。匯景新城小區內,“可回收”的垃圾桶是藍色的;而在祈福新邨小區內,“可回收”的垃圾桶是灰綠色的,“不可回收”的垃圾桶是藍色的。在天河區粵墾路上,也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垃圾桶,但是“可回收”垃圾桶是藍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灰色的。因為標示錯亂,如果不仔細看,有心將垃圾分類的人們還真會把垃圾扔錯了。瑞心苑小區內,垃圾桶是不銹鋼制作的,上面的分類標示是用紅色油漆標注的,寫有“紙屑、瓶罐”字樣,還有一類垃圾桶,標志已經模糊不清。
民眾:缺乏分類知識和分類動力
住在祈福新邨的曾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去小區倒垃圾,也認真按照兩種垃圾桶分別倒放。但后來看到垃圾運輸車來了之后,工人們都是把兩種垃圾倒在一起,就覺得做了無用功,再也沒有分了。”匯景新城的一位業主趙女士邀請記者去她家,記者發現,每個樓層都只有一個垃圾桶,趙女士對記者說:“沒辦法分類,只有一個垃圾桶,就算我們分類了,最后(收垃圾的人)還是把垃圾混雜在一起。”
在金坤小區,一位收運垃圾者正嫻熟地將酒瓶、紙張這類可以回收的垃圾揀出來。記者問他是否明白垃圾分類,他說,“哪里知道具體分類,也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分類。我們只將可以賣錢的分出來,其他的就倒在一起,反正垃圾站那邊也是倒在一起。”
在上述7個社區,記者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的人有或者偶爾有垃圾分類的做法,很少有人完全沒有;90%的人認為不垃圾分類是因為“社會不重視,分了也白分”;70%的人認為“分類標志看不清,不知道該扔進哪個垃圾桶”;90%的人認為現在投入使用的分類垃圾箱,“沒有或很少起到作用”;50%的人沒有接受過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和教育,50%的人偶爾接受過垃圾分類的知識宣傳和教育;而95%的人對哪些是“可回收物品”和“不可回收物品”“根本不知道”或者“認識不全”。
記者調查發現,居民普遍缺乏垃圾分類知識和動力。正如匯景新城的業主趙女士所說:“垃圾分類是好事,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分;而且分了之后收垃圾的人又不分,讓我們也失去了動力。”
管理人員:投入不足,垃圾分類難實現
記者留意上述小區的宣傳欄,只在匯景新城和五羊北小區發現有“垃圾分類”的宣傳海報,但已相當破舊。
匯景新城的兩位管理人員都說,他們沒有接受過垃圾分類的宣傳。
金坤小區的一位管理人員說,“沒有深入細致的宣傳,我們怎么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問居民,10個有9個也答不出來。就算是天天收垃圾的人,他們也分不清楚。”
“不現實”,說到垃圾分類,越秀區五羊北小區管理處一位工作人員說,“像我們這里,一個清潔工人負責收集6棟大樓的垃圾,工作量這么大,哪里有時間去分類。”她還說,“越秀區建設街做過(垃圾分類)實驗,結果還是失敗了。”
記者走訪的中心城區另外5個小區,遇到的管理人員幾乎異口同聲:“不可能,實現不了。”金坤小區的一位管理人員很直白地說,“搞什么垃圾分類,搞不起來的。最起碼的基本設施要有吧,我們小區都沒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這類的垃圾桶;我們現在只在每個樓層放了垃圾桶,要他們(住戶)分類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分,只能讓收垃圾的人分了,那他們的工作量就太大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