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高層建筑供水事業又一次迎來了科技的春天,密封罐供水技術開始普及。
所謂密封罐供水,就是將原來建在樓頂的大水箱密封成一個大水罐放在樓房的底下,并在其旁邊建一個大蓄水池。然后先從城市自來水管網干線中抽水把蓄水池裝滿,再用水泵注入到密封罐里,同時往密封罐里加氣壓。根據不同的樓房高度設置不同的壓力,實現對樓房的自來水供應。
據建筑給排水標準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姜文源回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洗印廠就開始自行設計密封罐氣壓供水。但由于當時僅僅是自產自用,尚未形成商品化生產。直到1982年,北京建筑設計院的肖正輝在北京勁松小區推廣密封罐氣壓供水時,采取與廠家合作、統一標準供貨的方式,才真正開始了普及化、商品化的進程。
當時由于氣壓罐里沒有隔膜,水與空氣相接觸,氣和水混合加壓,所以水龍頭里流出的是夾雜著氣體的乳白色“牛奶水”。這種密封罐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二次供水的污染問題,但要不斷地向罐內補充氣體以保持壓力穩定,所以非常不節能。
1983年,北京建筑設計院的李義與北京平谷縣克頭隔膜壓力供水罐廠合作開發的“帽型隔膜式氣壓供水技術”解決了“牛奶水”難題。“用一塊隔膜從中部將罐內空間一分為二,使水與空氣隔離。通過調節水與空氣的體積變化調節壓力。”由于隔膜上下運動時的形狀很像寬檐帽,姜文源形象地用《上海灘》里“許文強的禮帽”來形容這種革新。
帽型隔膜技術的出現,創造性地將水與空氣分開,保證了罐內氣壓的穩定與節能。這一革新成為最初的真正意義的密封罐供水設備。但是,由于隔膜不停運動而導致的易磨損狀況,又成為新的難題。
1985年,由姜文源設計的囊型隔膜密封罐徹底解決了這個易損難題。河北保定太行集團憑借非凡市場洞察力,毅然放棄已經相對成熟的帽型隔膜產品,與姜文源合作牢牢把握住囊型技術,一躍成為八十年代后期供水設備行業的龍頭老大。在此期間,氣壓給水工業協會的成立,也標志著最早的產學研結合初現成效。
雖然密封罐供水日漸普及,但是它的最大缺陷是壓力不穩。年長一些的人們一定都有著這樣的生活記憶:每當日近中午和黃昏,大多數人家開始下廚張羅的時候,水龍頭里的水就開始了時粗時細、時有時無的“表演”。這就是當時居民用水的真實寫照。
真正解決“不穩問題”的是變頻技術的普及,這被業內稱之為中國供水事業劃時代的進步。
據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老專家楊世興回憶,1978年,霍英東先生興建的廣州白天鵝賓館在全國第一家應用變頻供水技術。由廣州市設計院專家李應成主持的“廣州市白天鵝現代化大型旅游賓館綜合設計”獲198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的給排水設計獲國家科委“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從此,各地紛紛引進和采用變頻供水技術,人們撕下了水壓不穩的舊歷,中國高層建筑供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然而,變頻供水技術雖然解決了密封罐自身供水不穩的問題,卻沒有甩掉二次供水污染的“桎梏”,因為注入密封罐的水是從旁邊的水池中抽取的,這就存在著在抽水之前的水池中二次水污染的嫌疑。
由此,一項由中國創造的安全供水新技術應運而生。
無負壓供水——開啟安全供水新時代
不管是水箱供水還是密封罐供水,都需要另建一個貯水池,因而都存在著二次污染的問題。2007年3月,廣州花都區某住宅樓樓頂蓄水池中,發現一具已死亡4個月的女童尸體??膳碌氖钦麠澊髽抢?00多人一直使用著這種被污染的“生活用水”;今年7月,河南周口市城市信用社家屬院的部分居民在接水做飯時,發現自來水里竟有黑渣和小蟲子,經查是水表表池和樓頂露天蓄水池受到二次污染所致;同樣是今夏,由于連續降雨,蘇州某小區樓下供水池被污染,居民家里的自來水散發出一股“被垃圾泡過了一樣”的味道……
那么,為什么不把水泵與市政自來水管網直接相連而非要多此一舉再建一個水池呢?
實際上,當水泵與市政管網直接連接時,就會產生負壓而影響周邊用戶的正常用水。因此,1994年以國務院令發布的《城市供水條例》嚴格禁止將生活用水泵直接連接在市政管網上。這就是另建蓄水池的原因,也是我國開創無負壓供水技術的起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