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早就有主了
“土地早就賣了。 ”鐵西區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去年登過土地拍賣的公告呀。這里將來是用于房地產開發,有幾個住宅項目,也有商業地產項目。廠區原址會插個標牌,注明這里是原沈重的所在地”。
來自沈重的消息也如出一轍,“都已經賣掉了,廠里各個車間基本都搬得差不多了,就剩機關還沒搬。現在呼吁大面積保留沈重,坦白說,為時已晚,土地都已經拍賣了,如果在拍賣前爭取,也許還能有點兒可能。 ”
記者從廠宣傳部門了解到,今年5月,中央電視臺10頻道《中國記憶》欄目在沈重煉鋼車間主廠房進行直播活動,結果,還促成了廠房內部分工業遺產實物將會被保留下來。由于節目對未來即將在沈重原址上建設起來的工業主題文化公園進行了報道,如果最后什么都不留下,那顯然違背了節目報道的初衷。當時,在廠宣傳部部長劉曉東的建議下,區有關部門決定把煉鋼爐保留下來,將來擺放在工業文化主題公園內。劉曉東同時也建議整體保留煉鋼車間主廠房,“廠區全部保留不可能,那么是否可以留下煉鋼車間主廠房,再保留一座‘鋸齒型’廠房,鐵西區那么多工廠都拆遷了,留下一個行不行呢? ”劉曉東接待過許多來自國內外的研究者與參觀者,沈重作為工業文化遺產得到的是毫無爭議的一致的驚嘆和贊美,因此,盡管沈重老廠房的存留與企業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但是,出于對工業文化遺產的愛護和尊重,他依然希望能夠把那些確實具有重要價值的廠房和設備保留下來。
工業遺產也是文物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曾經為沈陽冶煉廠做過保護規劃,然而,沈陽冶煉廠最終被拆除了,他曾經多次為此事感到十分遺憾。他認為,要像對待文物那樣對待工業遺產,人們總是很重視農業社會時期留下的遺產,譬如古城保護、古村落保護等,但是對待工業遺產卻不夠重視。 “我十分痛心地看到沈陽、哈爾濱、上海、北京等中國重要的工業遺產正在消失。工業社會時代的時間不長,至今只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人們普遍認為,工業時代留下的東西是丑陋的、污染的,于是采取了退出第二產業,引進第三產業的策略。所以,這個工業時代的歷史很容易被人忘掉。 ”
并且,俞孔堅提出,工業文化遺產絕不是不具備開發價值的,除了做遺產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之外,其實,它們還擁有多方面的價值,比如建立高科技園區以發展高科技產業,建設現代藝術館、文化中心、公園等發展文化產業。 “保護工業遺產并不僅僅是把它當作博物館來保護,而應該是再利用。一個工業時代留下的東西都可以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就提醒我們必須對工業遺產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它是工業時代文明的一個體現,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狀況和技術水平。 ”在俞孔堅領導的工業遺址改造項目中,煤氣廠可以變為現代藝術公園,廠區里的水池可以變成兒童戲水池,鋼架可以當作攀援場地。工業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后,兩者都可以煥發新的生機。
鐵西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商國華認為,文化的事應該用文化規律辦,不能用商業規律作文化發展的主導思想,在國內生產資源日趨緊張的狀況下,如何利用好沈陽的工業文化遺產資源,將關乎沈陽未來的發展。
在中國記憶網上,名叫“保重”的網友上傳了一張由他拍攝的煉鋼車間主廠房照片。與許多以恢弘的空間為主題的照片不同,這張照片上的主角是一只小貓。 “保重”寫道:“那是一只工人們養的貓,它沒有隨搬遷的主人們一起離開,現在仍然獨自生活在煉鋼車間的空廠房中,每當有人來,都會跑過來探頭看看,好像在等昔日的主人們。如果我們的呼吁保護行動未獲成功,它可能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了。 ”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