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霖預計,在目前國內面臨著較大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此時調整電價可能性較小。如果煤炭價格持續上漲,國家相關部門將有較大可能會主動干預煤價的走勢。
事實上,總體來看我國電力供需基本平衡、略有富余,只是局部地區近期出現了不均衡,要防患于未然,關鍵還在于理順煤電價格的形成機制。
為理順煤電價格形成機制,從2004年開始,國家通過實施煤電聯動來緩解電廠的困境,即,當煤炭的價格累計變化幅度連續在6個月以上超過5%時,通過調整電價來彌補發電企業成本的增加。不過,受到種種因素制約,“市場煤、計劃電”的局面一直延續至今,這一機制未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中電聯建議重啟煤電聯動,并呼吁進一步推進電價改革:一是在合理的電價機制形成過程中,繼續堅持煤電聯動的原則和機制,同時解決熱電價格長期倒掛的問題;二是加大需求側管理力度,發揮價格對需求的引導調節作用,理順各種終端能源之間的比價關系,引導用戶合理消費各種能源;三是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改革步伐,盡快研究符合市場規律、適應中國國情的科學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計劃電”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根本,關鍵還在于電網壟斷下的電力價格壟斷。電力體制改革第一步,初步解決了廠網分開的問題,但輸配分開卻遲遲未能實現。如果在配電端可以實現參與主體多元化,由配電公司自主地從不同電力公司采購最低成本的電力,然后再通過競爭躉賣給消費者,輸電公司只收取過網費,那么發電成本將會大幅下降,電力公司利潤也將通過煤電價格及時聯動得到解決,電荒問題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需求快速增長 氣荒現苗頭
日前,國內最大天然氣消費城市北京,召開民用天然氣價格聽證會,在擬定調價方案中,八成與會代表同意每立方米天然氣漲價0.23元至2.28元。此前,重慶、石家莊、濟南等城市已經上調了民用天然氣價格。
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日前召開的迎峰度冬天然氣保障協調會上曾吹風,今年冬季用氣高峰期保供形勢不容樂觀。目前,武漢、北京等地天然氣供應已經十分緊張,全國局部地區已現氣荒苗頭。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出廠價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出廠價在1170元/千方左右;海上天然氣價格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天然氣管輸價格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地方建設的管道,經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授權,管輸價格可以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城市燃氣價格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
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統計,今年6月1日天然氣價格調整后,進口氣價格仍然較國產氣高出1-2倍。中石油正在承受價格倒掛,進口氣虧損嚴重。
有分析認為,正是天然氣價格較低,成為需求快速增長的誘因,許多原本使用其他能源的企業轉而使用天然氣作為原料,從而導致居民用氣出現緊張。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的60%。而我國天然氣價格僅相當于等熱值原油價格的1/4,不及進口天然氣價格的一半。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認為,由于氣的需求增速過快,氣的價格又太低,使得我們通過國內生產的方式和進口的方式都很難長期解決供給保障問題,因為沒有利潤或者需要補貼。在這樣的背景下,調整天然氣價格及其價格管理政策是必然的,只有理順了價格形成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氣荒問題。
從9月中下旬開始,柴油荒已持續近兩月,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而隨著煤價的步步高企,發電企業再次出現大面積虧損,電荒出現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另外,隨著冬季到來,局部地區氣荒已經出現苗頭。
其實,除了天然氣總體供不應求外,我國柴油與電力在總量上并不短缺,短缺往往發生在局部地區或者特殊時段。盡管能源荒原因各有不同,但其背后的價格形成機制遲遲未能理順,卻是中國式能源短缺一再出現的共同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已經提出,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煤、電、油、氣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關系,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業內人士認為,這才是解決中國式能源短缺的根本舉措。(本報記者 王穎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