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作者: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周建平)
6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決定暫停審批“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華能集團和華電集團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項目外的其他建設項目”。區域限批、企業限批、行業限批,這套限批政策,看起來像是“株連九族”的封建政策。這也許是環境保護部不得已而為之的黔驢之技吧。
且說,華電的魯地拉水電站、華能的龍開口水電站,為什么沒有通過環評批復?是開發企業沒有提交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還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沒有通過專家評審?還是工程建設中出現了了不得的環境事件,我們不得而知。但就在水電工程完成截流,與洪水賽跑,抓緊基坑施工的關鍵時間,叫停工程施工,有關方面是否考慮了“暫停令”對工程的影響、工程的風險及可能產生的次生危害。難道不能邊整改、邊施工,最大限度減低工程風險和保護生態環境嗎?
據悉,環境保護部叫停的兩個水電項目在近兩年的“三通一平”施工準備工程中分別已經投入近20億元,這些已經實實在在的投入,難道不是國家的財富,不是國家的資產嗎?難道可以這樣浪費和報銷嗎?
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沒有統一的認識,也不可能有統一的認識,永遠都可能沒有。政府官員在確認水電工程環境影響的結論意見時,切忌偏信偏倚。實踐是最好的證明。
在發達國家北美、歐洲諸國,水電開發程度高,大規模的開發已經有80年歷史,未見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利的生態環境影響,反到是,他們享受了水電開發的實惠,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發展就是如此。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水電是清潔能源、是可再生的可以永續利用的能源,在講求建設環境友好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大力開發水電,為水電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
中國人口多、資源緊缺、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能源消費水平總體很低。目前和今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十分復雜的局面。為著眼長遠,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環境政策,力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人與自然和諧,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說“民主和人權”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的旗幟,那么“能源和環境”將是他們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借口。開發水電和保護環境不可偏廢。水電開發中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促進水電開發,這才是雙贏的局面。
當前,全球最關注的環境問題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有許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近50年觀測到的全球增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影響最為顯著。一方面是直接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如化石燃料燃燒和生物質燃燒直接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等氣體;另一方面,森林大面積的砍伐使得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森林植被大大減少。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在一增一減之間,使得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越來越多,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
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占主導地位。2008年全國煤炭消費量為27.4億t,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足7%。近30年來,煤炭資源消費在總的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均在73%以上。近些年,雖然煤炭占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其絕對消費量卻在不斷上升。調整能源結構,大力開發利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成為當前和今后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
事實證明,水電是迄今為止最具規模和經濟開發的可靠的能源資源。水電工程建設不可避免要使河流改道、擾動地表,因此造成一些不利環境影響,但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方面的作用、在節能減排上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卻也都是可以量化的,為企業和地方政府所接受的。
我們希望,有關方面按照政府改革的要求,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水電開發做好服務,而不僅僅是揮動揮動“禁批” 的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