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一教授稱,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黃曲霉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中國廣播網3月18日報道)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食用油”,最終通過低價銷售,重返人們的餐桌。這種被俗稱為“地溝油”的三無產品,含有大量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在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和鑒別“地溝油”的手段之前,誰來保衛我們的胃?誰能解除我們對“地溝油”致害之憂?
據專家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食品安全法”規定了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和評估,那么,就武漢三鎮的地溝油狀況,難道僅僅讓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9名大四學生“偷偷摸摸”來承當?難道相關監管部門遇到好處見者有份,面對這樣一個事關食品安全的難題就只有“腳底抹油”?
“地溝油”之憂折射出食品監管具體環節上的缺失。“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制定并實施原料采購控制要求,確保所購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餐飲服務提供者在制作加工過程中應當檢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發現有腐敗變質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就是說,防范“地溝油”上餐桌,不缺法律與細則,缺的恰恰是誰來監督餐飲業把好食品用油這道關。
“地溝油”大有市場暴露出一個從原料、加工、銷售到使用的利益鏈,這其中涉及多個執法部門,哪怕其中的一個環節懈怠放縱,就會讓地溝油乘虛“流入”。那么,讓老百姓看到一雙雙監管之手伴隨著食用油生產、經營、銷售直至上了餐桌的各個環節,食品監管者一旦嗅到“地溝油”的味道,嚴格依法處罰,讓違法違規者付出昂貴成本,遏安全隱患于未然之時,就顯得非常迫切。誰來為“地溝油”筑起一道“壕溝”, 期待相關部門盡快作出回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