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吞精做爰啪啪高潮,亚洲欧美春色,中文亚洲视频在线,九一成人免费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觀點評論 » 正文

碳交易促進綜合能源業務發展的原理及相關市場機遇分析

發布時間:2021-7-8 來源:奇點能源 作者:王康

前言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加快,碳交易及碳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金融、產業、互聯網等方面大鱷都紛紛涉足。但另一方面,碳市場機制仍需完善,新業態和新模式創新尚....
前言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加快,碳交易及碳資產管理業務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金融、產業、互聯網等方面大鱷都紛紛涉足。但另一方面,碳市場機制仍需完善,新業態和新模式創新尚需時日,進入者均感覺業務破局點仍太少。本文在分析碳市場空間基礎上,剖析碳市場作為一種減排機制促進能源轉型的機理,尋找新環境下給綜合能源帶來的系統性機會。

(來源:微信公眾號“奇點能源”作者:王康)

1

碳資產管理業務市場空間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政策環境下,可開展的碳資產管理業務主要包括碳排放核查、減排碳資產(CCER)開發、碳交易、碳相關課題研究和培訓等。其中:

碳排放核查,8大行業控排企業都納入碳市場后,總量約在8000家左右,按照當前碳核查費用標準,市場容量約2億元;

CCER開發,2017年國家發改委暫停CCER備案簽發后,當前CCER政策仍不明朗,按照未來8大行業全納入,在較為寬松的情況下全社會配額約90億噸,CCER可抵消配額比例為5%,全年可用于抵消的CCER量約為4.5億噸,價格按40元/噸測算,每年能開發的CCER資產總價值約180億元,開發代理費率按10%-20%估算,開發總費用在20-40億元;

碳交易,碳市場交易規模及活躍度,依賴于配額的收緊、對第三方交易機構開放程度和金融衍生品推出,預計未來幾年內全國碳交易市場主要參與主體為控排企業,交易品種以現貨交易為主,預計交易規模在200億元量級,第三方開展自營業務和經紀業務的空間有限;

課題和培訓,在國家要求各地政府明確雙碳時間表、施工圖和路線圖,各央企也紛紛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背景下,雙碳課題研究和培訓是當前碳資產公司的重要業務,但隨著相關問題逐步明確,其業務持續性較差。

綜上,可以看出碳直接相關的市場業務空間較小,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競爭日益激烈,以輕資產為主的業務模式也不適用于摩拳擦掌準備進入的機構、央企等大玩家。社會期望的萬億級甚至是百萬億級的“雙碳”市場,勢必要以碳市場機制為延伸,尋找碳成本傳導下產生的綜合能源市場機會,以及隨著碳資產金融價值提升帶來的碳金融和綠色金融空間。

2

碳市場機制促進綜合能源發展的原理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對其他市場來說更加抽象,其基本原理在于通過人為構建“碳資產”來衡量碳排放權的稀缺性,從而將二氧化碳排放這一能源領域重要的外部性實現內部化,引導社會生產活動向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綜合能源業務空間大幅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化石能源使用成本提升,造成能源、電力成本中樞上移,而非化石能源、節能減排等低碳能源使用方式成本優勢增強,從而不斷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節能、綜合能源等行業發展。

二是對于滿足額外性的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電能替代和碳匯等項目,開發額外的CCER資產相當于增加了一塊補貼收益,提升了項目盈利能力。另外碳成本上升預期促進用戶提升綜合能源意識,促進市場面擴大以及綜合能源議價空間增大,破解綜合能源商業模式困境。

三是化石能源項目投資風險增強,資金將優先選擇低碳能源和綜合能源領域,促進低碳項目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不斷降低。

總體來看,從用戶側來看,企業最關注的是自身碳資產和碳排放的平衡。企業碳資產主要包括配額與CCER資產,而實際碳排放是企業的碳負債。類似資產負債表管理,企業總是努力追求做大碳資產和降低碳負債,以實現在碳市場上收益最高或履約成本最低。從企業的上述基本需求出發,以碳為切入點,尋找具有系統性機會的綜合能源市場機會,形成“碳資產管理+綜合能源”的整體解決方案,是實現碳相關業務增長的重要途徑。

3

存在的主要機遇

(一)新能源與綠電交易

風電、光伏為主體的新能源發展是當前能源結構調整的重頭戲,全國碳交易市場惠及新能源的發展,但其作用可能不是體現在資產側(由于CCER總量限制和額外性等方面原因,對新能源簽發CCER可行性較低,詳見“關于碳交易市場促進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冷思考”),而是通過綠電采購、綠證購買等方式,將新能源的減排價值在企業碳負債側進行體現。

由于新能源進入交易在價格和消納方面無法保證,當前新能源企業參與市場交易的意愿普遍不強。但由于新能源比例的快速增長,要真正發揮其“主體”地位,滿足通過市場化方式進行電網平衡的需要,新能源進入交易是大勢所趨,所以通過綠電價值的體現,能夠激發消費側對新能源電力的需求,促進新能源電力溢價,一定程度抵消電力交易帶來的消納和電價風險。6月11日,發改委價格司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明確了新建項目可自愿通過參與市場化交易形成上網電價,以更好體現光伏發電、風電的綠色電力價值,該支持政策為通過市場交易促進綠電消納打開了市場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綠電溢價并不意味著新能源進入電力市場后電價一定會比原上網電價提高,其市場價格第一決定要素仍然是電力供需,現貨市場試點經驗表明在新能源大發時段電價會大幅降低。綠電溢價表現在綠電能夠降低企業碳負債,所以需求相較化石能源電力更大而產生一部分溢價,即新能源交易電價是碳溢價與供需平衡的疊加,碳溢價高低與碳資產價格理論上正相關,以此促進新能源更大規模的發展。

(二)新型儲能

新型儲能是解決新能源隨機波動問題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保證。今年以來,儲能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新型儲能價格機制有望理順,儲能行業發展預期更加旺盛。由于儲能對于新能源電力消納作用明顯,理論上可以分享新能源產生的減排效果,同時當前儲能項目盈利模式不太清晰,符合CCER額外性的要求,如果能夠開發出CCER資產,將提升儲能項目收益水平,促進新型儲能更快發展。

4月21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十四五”末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 3000 萬千瓦以上,據此估算2025年新型儲能總容量在60-100GWh之間,儲能容量年復合增長將超過65%。根據相關機構預測,至2030年底新型儲能總容量將超過300GWh,“十五五”期間年復合增長率仍將超過35%。新型儲能真正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主賽道。

6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征求意見稿)》意見,提出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負責建設全國新型儲能管理平臺,實現全國新型儲能項目信息化管理,將新型儲能項目的建設、運行實際情況作為制定產業政策、完善行業規范和標準體系的重要依據,意味著新型儲能實質支持政策出臺仍需時日。在新型儲能政策出臺之前,對儲能項目開發CCER資產,在資產側增加其價值,對于促進新型儲能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三)生物質綜合利用

消費側碳中和工作中,在終端能源進行綠色電能替代之外,重工業、航空、重交通等領域仍需要較大量的燃料,而燃料的清潔替代是碳中和的難點。生物質能源是自然界目前唯一可獲得的可再生燃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寶貴資源,相對氫能等其他方式性價比更高,未來在燃料替代中不會缺席。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每年林業廢棄物可作為能源利用的折合標準煤2億噸;農作物秸稈年可收集利用量約9億噸,除作為原料、飼料等用途外,大約4億噸可作為燃料使用,折合標準煤2億噸;規模化畜禽糞便資源年可收集量約13.3億噸,考慮肥料化、飼料化等利用后,年可利用量約9.3億噸,折合標準煤0.35億噸;預計2030年城市垃圾焚燒年可利用量約2.4億噸,折合標準煤0.66億噸。以上可能源化利用的各類生物質資源總計折合標準煤約5億噸,全部利用可達到我國一次能源總量的10%,充分利用對于碳中和目標意義巨大,但當前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的比例仍較低,雙碳目標將逐步激發其巨大的潛力。

2020年,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三部委先后印發《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發改能源〔2020〕1421號),《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財建〔2020〕426號),對于生物質發電的新增項目和存量項目影響較大,抑制了生物質發電的發展。但是,隨著碳約束收緊,后續生物質成型燃料、制沼氣等非電利用是國家鼓勵的方向。同時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完善生物質產業鏈條、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引導綠色產業資金進入,不斷發掘生物質的減碳價值,建設以生物質為核心的縣域綜合能源,必將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內容。初步估計,“雙碳”背景下的生物質能行業將成長為3000億級別的市場。

(四)工業領域綜合能源服務

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例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其中高耗能行業占比偏高,我國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玻璃等高耗能產品均占到全球50%以上,總耗能量巨大,是我國單位GDP能耗大比例高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總排放接近全球的30%。但從產品能耗強度來看,我國工業領域平均能耗在全球排名并不低,隨著工業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工業企業比節能公司更懂行業節能,自主技改帶來的節能效果成為工業節能的主要驅動力,也使工業節能看上去前景廣闊但節能服務或綜合能源公司進入困難。

但是,在雙碳背景下,給工業節能市場開辟了新天地,主要體現在節能減排帶來的環境效益在碳市場側有所體現,開展節能的控排企業碳負債降低促進碳市場履約成本降低,碳收益的疊加使包括余熱余壓利用在內的節能和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收益更高;同時配額資產的盤活能提升企業開展節能減排項目的能力。

以前,周期性的高耗能行業面臨較多的政策、市場和信用風險,阻礙了第三方投資的進入。但在碳市場環境下,高耗能行業獲得配額碳資產,配額資產在碳交易市場上具有較好的流動性,從而使高耗能企業獲得了一筆優質的流動資產,提升了控排企業的償債能力和信用水平。如果配額資產僅用于履約,實際上大部分配額資產閑置了。可以以碳資產為抵押,促進第三方投資開展節能項目投資,其投資收益是節能收益與碳資產收益的疊加,通過節能項目降低碳排放,使企業產生更多的配額資產盈余在碳市場上獲利;企業也可以直接向銀行質押碳資產獲得融資,自己投資節能項目獲得節能收益和碳收益。據初步測算,僅工業企業余熱回收用于企業內部生產、北方地區供暖等,未來每年將創造超過千億元以上的營收。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江县| 平武县| 通化市| 平谷区| 克山县| 崇义县| 内江市| 祁门县| 黔西| 江西省| 绥棱县| 宁国市| 阳谷县| 抚州市| 福海县| 安康市| 北票市| 乌拉特前旗| 河北区| 米脂县| 安图县| 都昌县| 白玉县| 尼玛县| 乡宁县| 宿松县| 昭平县| 儋州市| 新密市| 栖霞市| 如东县| 浮梁县| 夏河县| 剑河县| 五莲县| 包头市| 许昌市| 黔西| 蒙城县| 景德镇市| 辛集市|